?
引子
前兩天良子寫了篇《我想去甲方做“設計管理”》,結果反響比較大,要求轉載的有之,留言咨詢職業規劃的有之。但愿立志轉甲方的朋友,可以從中有所裨益。對于還想留在設計,懷揣理想的建筑師,我認為也是可以從“設計管理”這個角度談談的。
但是放在設計公司內部,用“設計管理”這個詞來表述就不太準確。換做“項目管理”可能更適合。(只有設計生產一條線,其他都是輔助的部門,“設計”就只是項目)
01
“我“要是公司老板
在設計行業有個很普遍的現象:
一個設計能力不錯的設計師,奮斗若干年后變成了一家小設計公司。自己榮升成了老板,身邊還有幾個一起打天下的好哥們。
但是公司到了一定規模后(幾十人),就怎么也上不去。碰到外部有點風吹草動,就更慘淡了 。捫心自問:自己每天也算勤勤懇懇的,到底為什么呢?
這就是管理出了問題。公司小的時候,創始人通過人格魅力基本可以保持運轉。
但是,一個謀求發展壯大的設計公司,必須是一家有“特點”的企業。
A.細分市場上:特色鮮明
天泉佳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以“陵園設計”注冊的設計公司,它愣是混成了中國殯葬協會及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唯一設計單位。
2005年以來,公司業務已形成了由公墓概念性規劃、詳細規劃、擴初設計及施工圖設計、現場施工指導構成的成熟體系,并逐漸拓展成為涵蓋公墓營銷策劃、殯儀館設計策劃、墓碑設計加工等多個領域的服務供應體系,已經成為中國墓園規劃設計的龍頭企業。
就連做墓地設計都可以一枝獨秀,更何況其他的細分市場。深刻理解市場,找到自己的優勢資源,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B.企業文化上: 使命感
拉里. 佩奇說,NASA(美國宇航局),美國白宮,是我的競爭對手。
我的工程師,Facebook,蘋果來搶,我不怕。我們開更高工資,給更多期權,股權就好了。可我的工程師去NASA,一年只有7萬美金,只有我這里的1/5,我還搶不過。我們谷歌描繪了一個很大的夢想,但美國宇航局的夢想是整個宇宙,更大,做的事更好玩,把我們最優秀的工程師給吸引走了。
所以“誰跟我搶人就是我的競爭對手。”
唯有遠大的理想,才是團結有識之士的法寶。特別是90后,家境都不算太差,為了生存奔波已經不是最大的驅動力了。為社會謀“福祉”的企業文化,才能點燃他們內心的“沖動”。公司要發展,必須得依靠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C.行業壁壘上:強IP
設計行業在外行看來比拼的是“創意”,但創意是可持續的嗎?
針對不同的甲方,蘿卜、青菜不同的口味,創意能形成護城河嗎? 答案顯而易見。
創意的載體是人,而設計行業人才的流動又是高頻的。
那什么才是設計行業的技術壁壘呢?
以大院舉個不那么恰當的例子,如果身后沒有站著那一排排的大師,大院在各項競爭中,光靠目前的徒子徒孫,有什么優勢嗎?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的技術力量還是很強的。但是套用拉里佩奇的邏輯,我可以靠錢把技術力量挖過來呀。
我個人認為:設計企業的技術壁壘其實在IP塑造上。不管是你用三顧茅廬的方式與”設計名流“發生關系。還是以贊助的方式與跨界大咖聯營,要達到的目的就只有一個:把公司塑造成這一領域里的強IP。公司的品牌才是價值連城的防洪墻。
只有解決了戰略的問題,再去做戰術層面的部署,才是事半功倍的。
一個謀求壯大的設計公司,一定是一家有“辦法”的企業。
D.流程構架上:“創意”和“生產”分離
設計行業其實并不像外界認為的那么“高大上”,“技術含量很高”。每天的重復勞動量很大,出錯率也不低。如何把“創意”和“生產”完美的結合好,把“藝術”和“效率”的矛盾解決好,一定是需要智慧的。
創意階段可以不停的“試錯”,而生產階段絕對不能出錯,這樣才能保證產能。前幾年的“蘋果”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千萬不要把創意和生產對立起來,它們就是設計的兩個面,缺一不可。我在《建筑師,你真以為自己身在一個創意行業?》一文中將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駕去看看。
E.后勤保障上:企業與個人共成長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創造就業,創造稅收的同時還創造了價值。辦企業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如何堂堂正正的掙每一分錢,是需要有“擔當”的。
量化工作,砍掉不必要的預算;提高會議效率,創造更多的價值;彈性工作制,提高員工幸福感;為員工提供與公司共成長相匹配的培訓等,都是有章可循的。
我曾供職過一家最早做到銷售額100億的房地產企業,目前還是航母級別的。但是10多年過去了,銷售額仍然在百億之下。而2017年地產銷售過1000億,才能排進前20,榜首接近6000億銷售額。
所有的措施都是為了企業成長。對一個員工來說,荒廢在一個“胸無大志”的企業,等于慢性自殺。因為35歲之后,員工會發現失去了行業競爭力,也就等于失去了所有的保障。
一個追求卓越的設計公司,一定是一家有“想法”的企業。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前無法實現的諸多夢想都在被實現。VR技術在設計中的運用;人工智能在項目中的運用,已經不是科幻片里的場景了。而設計如何和科技結合,也成為了一個新課題。
最近有家剛上市的企業,叫風語筑。這是一家做展示館的設計企業,理念是“設計領銜·跨界總包”,核心技術是基于VR的設計,目標是成為一家平臺型文化企業。
創始人是同濟建筑系畢業的,重點是建筑系,不是IT行業的背景。只要有想法,再加上方法得當,行業真的不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02
“我“要是項目負責人
很多企業會選擇技術比較過硬,為人又比較熱心的人來擔任項目負責人。這些特點都是優勢,但技術背景的負責人往往會比較執迷于技術,而忽視了項目管理的其他方面。項目管理不光只有技術(質量)管理,還存在著與甲方設計經理類似的其他三項管理。
項目負責人要想有效的管理項目,除了了解本專業的特點之外,對兄弟工種技術特點也要有所了解,不管是工作安排,工時計算上都需要做到心里“有譜”。
在碰到“沖突”時,要沉著冷靜。而不能有我是XX專業的潛意識,做到客觀判斷,本著對項目有利的原則,解決問題。
國內正在推行“注冊建筑師”負責制。經常看到大家對此的吐槽,賺的是白菜價,操著白粉心。所以涉及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一定是要堅定的。
管理是需要溝通的,而溝通是需要技巧的。除了公事公辦之外,柔性處理也是大有裨益的。不管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對外交流上,基于共同的愛好,建立一些私交也未嘗不可。畢竟設計和設計管理是不分家的。今天的上下級,甲乙方,說不定哪天發生翻天覆地的“反轉”,尤未可知。
03
“我“要是項目經理
在一些外資或者規模較大的企業,都會有類似“項目經理”一職位。這個職位當初設定的目的就是補足技術人員在商務談判,對接甲方上的短板。
我曾經在項目上和阿特金斯的設計經理有過交集。大到區域規劃,市場前景,小到技術指標,分析的都很到位,還是雙語交流。
他們的職業精神還不僅是專業上。有一次他們早到了,居然是在商務車上等匯報。不給別人添麻煩,真是很好的示范!
項目經理往往不是純技術出身,但又有些行業背景,在對接非技術類業務上比技術人員有較大的優勢。但很多時候,甲方領導分不清是不是技術問題,這就需要項目經理全面發展了。簡單應對沒問題,但是不懂裝懂就不好了,會貽誤戰機。
另外還發現一個現象,在甲、乙方設計經理身上都存在,就是不作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項目經理個人對事情沒有決策權,要看上面領導的意思,然后設計經理就成了傳聲筒。這種工作態度非常糟糕,上級會越來越覺得你廢物,而甲乙方會越來越敵對。對項目的推進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事不對人”是最好的原則,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讓上級感受到你的善意,會事半功倍的。
最惡劣的就是假傳圣旨。某個環節如果信息存在不對等,都會發生一些個人喜好帶來的問題。明明一周時間是標準修改周期,而你非3天要圖,這不是制造矛盾嗎?那合作還能好的了?
秉承“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則,客觀地讓項目順利推進,這是一個項目經理應該有的素質。
04
“我“要是基層員工
設計行業大多數人都是”基層員工“,畫圖成了我們的天職。除了做好上級安排的任務這個本分之外,沒有安排的,也可以嘗試去了解更多,隨時做好STANDBY。
機會一般都是降臨在有準備的腦袋上。誰不喜歡問一能答十的下屬呢,而幸運女神往往就會眷顧往前多走一步的人。
舉個設計院的常態例子:
畫總圖的員工A和畫地庫的員工B在業務上是有關聯性的,要么A主動去對接(或者B主動),這樣A有任何調整,B都可以知曉。可很多時候大家之間不知道是出于私交不好,還是各掃門前雪的心態,就是在這些協同上出問題。項目負責人最后發現了,一問兩邊,都說對方應該提前告訴自己。
其實誰都不愿意有修改,可問題已經發生了。用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不好嗎?又不是這圖你不畫,后面就不是你畫了。
基層員工要想快速的參與到項目中,技術提升是必修課,一是通過項目的鍛煉,二是通過工作之余的自我充電。每天的努力會很辛苦,而且每天看,收效甚微。但是3年、5年之后,這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的顯現。年輕的時候我們最不值錢的就是時間。而恰恰時間又是最值錢的生產資料。
我信奉身價都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不管你來自985/211,還是不知名的學校,只要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在NBA不管你是狀元秀,還是選秀落選的球員,大合同就是靠你在球場上的表現爭取來的,出身只能代表過去,努力才能贏得未來。
在一個謀求發展的企業里,你的上級一般不會看不到你的努力。很多時候是沒有合適的人替代你,所以升不了你。(RP問題是小概率事件,不予考慮了。)我相信在獎金上會有所補償,所以稍安勿躁。當你只能帶一個兵的時候,你是士兵,能帶一個排的時候,你就是是排長。。。
人人都會碰到被上級批評的時候,這根本就不是個事,明天太陽照樣升起。而我們要做的是把事情處理干凈,而不是去解釋。事情都發生了,解釋其實作用不大了。
標準動作是:先把迫在眉睫的問題處理掉;然后反思這個問題是如何發生的,下次有改進措施嗎;再來承擔自己相應的責任。
另外,凡是往好處想,你的上級還在批評你,就是希望你成長,他可以升上去。(不為你,也為自己考慮吧)
即使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離職嘛。像我們這樣的路人甲,哪里都需要的嘛,但我們不能永遠都是路人甲。(企業為你的失誤買單了,怎么可能輕易趕你走,怎么也得從你身上把損失撈回來吧。)
作為基層員工,最關鍵的一點是:學會向上管理。我們都是被安排工作的,自己能做什么要讓你的上級清楚地了解,便于他安排。而你的上級會安排很多人的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項目的關鍵節點前給他以提醒,也是合適的。你的上級會愛死你的。
作為乙方,曾幾何時
我們也曾被甲方“寵愛“過
然而,時過境遷
沒有”設計管理”思維的乙方
注定前途黯淡
既然學管理的做不了設計
那設計師就學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