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最近被一個廣告刷屏: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
為什么漂洋過海,
?因為走出去,
才知道什么是世界。
可萬萬沒想到,
番茄炒蛋成了“新世界”的第一道難關。
初到美國的留學生,
不知該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
為了招待他的朋友,
男孩發微信向母親求助。
隔著時差的大洋彼岸,
為了及時教會兒子,
父母二人大半夜爬起來,
爭著告訴他怎么做。
可是兒子學不會,
夫妻兩個就主動起床,
媽媽一邊炒菜一邊教學,
爸爸負責錄視頻。
教完了,
他們也不去睡回籠覺,
在廚房等待孩子的回復。
最后,男孩做出了滿意的西紅柿炒雞蛋,
他的聚會很成功,朋友們也都很開心。
有一個小伙伴問:
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是多少
伊恩回答:12個小時。
?接著他陷入了沉思,
12個小時?
美國時間下午4點,
也就是說……
媽媽在中國,
是清晨4點多收到了兒子的求助。
視頻傳到網上,
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看哭了,
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以上圖文摘載自新華社)
正文
我離開老家在外工作快8年了,雖然會時常回家,但與父母還是聚少離多的。
而我,在真正懂得了該如何與父母相處的時候,真正想要為他們付出的時候,卻好像又要獨立面對生活了。
工作的第一年是最想家的,都說吃飽了不想家,可是即便吃得再飽,人也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刻聞到熟悉的味道,回憶起熟悉的畫面,仿佛家就在不遠處,父母就在不遠處,這種感覺可能就是想家吧。
第一年,大約在冬季,我收到一個大大的包裹,撕開外邊的紙箱,我看著眼前的東西直發愣。那是一個不知道用了多少膠帶纏起來的塑料桶,想擰開蓋子就必須先扯掉那些裹在外邊的膠布,也許這是一段痛苦的回憶。擰開蓋子,有一股子肉香味就飄出來了,回憶不再痛苦。那是一大桶肉醬,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描寫這熟悉的家鄉美味,因為它那么普通,那么粗獷,幾乎每個東北家庭都會有。
五花肉剁碎,跟黃豆醬一起炸成的肉醬,再加上干辣椒,咸香可口中帶著點辣,肉末的口感剛剛好,夾在饅頭中間或是拌在米飯里,還有在泡面的時候放上一點點,味道就會變的完全不一樣。那是父母精心為我做的。老爸打來電話,問我有沒有收到,我開心的應著,電話那頭的父親也笑了。
后來,媽媽告訴我,為了郵寄那桶肉醬他們廢了很大周折,因為當時的快遞業務沒有現在那么發達,類似液體的東西是不能郵寄的,父親托關系找人,郵局的工作人員才答應他們,而且還要簽什么免責協議。這我才明白,那個塑料桶為什么纏了那么多膠帶。
相比肉醬,餃子的保質期就沒那么長了,更何況是在炎熱的夏季。
那天,媽媽突然給我打來電話說:“兒子,媽給你包了茴香餡的餃子,媽給你寄點過去?!眿寢尩恼Z氣很堅定,好像早就把餃子煮熟,裝進餐盒,就連快遞員都聯系好了。她堅定的相信快遞的速度,可是事與愿違,待我收到餃子的時候,里邊已經餿了。我給媽媽去了電話,沒等我開口,她第一句就說:“餃子壞了吧?”“沒事沒事!壞了就扔了吧,別吃啊~別吃壞了”
在我的記憶里,媽媽一直都是個勤儉持家的人,而且她也不是沒有生活常識的人,可是她還是想把這份對兒子的思念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她相信愛和思念是沒有保質期的,是永遠新鮮的。在電話那邊,她少有的豪爽,“壞了就倒掉吧”,也許是我收到了,她就安心了。
這幾年,每次回家,父母都會準備好面條等著我到家以后再下鍋,稍微吃少點,他們就會不高興。我們相處的時間太少了。
女朋友身體不好,我一直想多陪陪她,她很懂事,讓我回家多呆幾天陪陪父母,我跟父母學了這件事,老爸說:“沒啥事,回來干啥啊”“我跟你媽現在都上班,你一回來,我們還得給你做飯,我們這生活規律都被你打亂了。”
視頻結尾處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
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
大概天底下的父母都太懂事,太為兒女考慮了。盡管他們嘴上不說。
想讓你回家,又怕你在路上奔波;
想見到你,卻說回不回都沒關系。
我已經連續3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除夕了,他們可能已經習慣了沒有我在的春節,他們總是在電話那邊說:“沒事,我們去你二大爺家吃個團圓飯就回家,清靜清靜也挺好?!?/p>
今年除夕我要回家,我早就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商量好,除夕的時候我們一起動手給家里的長輩做一頓年夜飯。
也許在父母眼里,我們永遠是個孩子,不過我們長大了。
過年,回家給爸媽做頓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