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四則是曾子的語錄,曾子有"復圣"之名。
本則語錄前兩句古往今來理解比較一致,曾子比照自己提出自省的標準:忠與信。關于傳不習也一句的理解,其實是不統一的。
我們學習興趣班的同學參照自己的學習資料,就有好多種不同的解釋。
我比較接受南懷謹先生整體理解論語思想的說法,也贊同李零先生讀論語的思路。當然,對個別字句的見解我并不完全贊同。
按照我的理解,曾子提出三醒的標準:忠不忠、信不信、習不習。參照的對象有三:為人謀、與朋友傳、向弟子傳。當老師講什么?為人謀事講忠誠,與友交往講誠信,為人師表講什么?講溫習?講復習?講踐行?也沒大錯,只是不是本旨。這也是牽涉習字的理解。我理解為講傳習。為人師表講傳承,講傳習。老師講的往弟子傳承沒有?這是曾子三省的內容之一。
理解成這樣子,回過頭來想一想,每天都思考一下,為人謀事對人忠誠了沒有?與朋友交往講沒有講誠信?與人交流傳達思想是不是有傳習?長此以往,不做一個有仁徳的君子都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