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再次把“看病貴”話題引入人們視野。當法與情出現沖突時,我們是鐵面無私,依法執行。還是網開一面,酌情處理?當專利權與生命權擺在眼前,我們應如何平衡呢?
電影以真實故事彭勇代買印度防治藥格列衛改編而成。電影前部分比較歡樂喜劇,后部分卻有點沉重。電影從程勇(飾徐崢)賣印度神油交不起房租,老婆要離婚掙孩子撫養權。一個偶然的機會,獲得了格列寧的獨家代理權。第一次是為了錢,第二次是為了救人,最終被警察抓住判有期徒刑5年。劇中刻畫了許多人物,如:
程勇:最開始走私賣藥,是為了生計,是為了欲望,是為了錢。然而,當他看見許多病人因為天價藥吃不起藥而飽受疾病折磨。所以為了靈魂的救贖,重新選擇賣“假藥”,這次是為了救人,為了愛,為了生命。當印度走私藥被迫關廠,只能去印度藥店以2000元零售價購買,他依舊賣500元,且讓劉佳慧聯系外地病友,希望大家都能有藥吃。當電腦屏幕陸陸續續想起聲音,出現的一個個人的面容,我很想拿起手機記錄此時此刻感動的畫面,那是病人對藥的渴望之情,對生命的渴望。他們有面對疾病的勇氣,而我卻沒有勇氣拿起手機,記錄此時此刻,因為我不希望那一刻的希望變成永恒。程勇被判刑那一幕,每一位病人取下口罩,心里都充滿陽光,充滿希望,那是心里深處的感恩之情。最后一幕,程勇出獄,沿著平坦大路使向遠方。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路,只要我們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就能到達終點。
呂受益:一位白血病人,深受疾病的折磨和高昂的醫藥費選擇仿制藥格列寧。第一次拿到仿制藥并加入賣藥行列,那是對活著的希望,希望他能夠活著,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長,那是一種偉大的愛在驅動。電影中,有一幕他妻子在家擺宴接待程勇,一口喝光了半杯白酒,那是一種由心的感恩,以及對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來由于程勇害怕走私被抓,把仿制藥渠道給了賣假藥的張長林。由于這個原因,仿制藥價格上漲,大家又吃不起藥。最終他由于吃不起藥,疾病惡化,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忍受不了金錢和身體上的雙重打擊,最終決定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他寶貴的生命。他帶著愛與希望,悄悄的告別了家人,告別了這個美好的世界。
劉思慧: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然而為了自己的患病孩子,犧牲自己去夜場跳脫衣舞,她的行動卻不普通。那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彭浩:一位不愿連累家庭,獨自離家的小青年患者。雖然他沒有文化,患有白血病,活在最底層。有家不能回,那是在外漂泊的孤獨與無助。但是他心底善良,懂得感恩,這是現在社會所缺少的。
劉牧師:一位基督教信徒,希望通過上帝,救人民于水火中。愿世間沒有疾病。那是對患者的精神世界的啟發,雖然現實我們遭遇不幸,但我們精神世界依然可以豐富多彩。依舊可以對生活充滿向往,對生命充滿希望,每天擁有感恩的心。一輩子很長,一天卻很短,珍惜每一天,就是珍惜人生。
張長林:一位賣假藥的騙子。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他呢?因為天價抗癌藥,讓人們只有選擇相信。是因為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醫藥公司:行使追求假藥的權利,如果沒有醫藥公司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的投入,就不會有仿制藥。如果都是仿制藥,就不會有新藥產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然而天價藥,又是所有病人遇到的難題,如何平衡,值得大家深思。
曹斌:警察角色也體現出一種奇妙的平衡,代表著正義。貼面無私的局長在打擊假藥的事件中堅守了原則,法不容情、鐵面無私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周一圍飾演的基層警察曹斌則體現出人性化的一面。他同情病人,希望早日結束案件為病人“留一條生路”,又在執法和容情之間搖擺不定。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場面是老奶奶向警察的訴求。“我們吃藥把房子吃沒了,家庭吃垮了,為了就是活著”。一句我想活著。戳中我內心深處的感動,差點讓我淚崩,那是對生命的吶喊,對生命的憧憬,對生命的珍惜。
最終電影落幕,我久久不能釋懷。我腦海中依舊呈現那些人,那些事,以及對現實的思考。生命高貴而渺小,放眼未來,活在當下。愿天下只有歡樂,沒有苦難。在我心里,程勇不是藥神,而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