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寫影評,只想寫下自己心里對電影的真實的感受。
《小鞋子》一部發生在伊朗貧民區的電影,電影原名是《天堂的小孩》,豆瓣評分9.2,片中的伊朗,無論是阿里和莎拉生活的平民區,還是另一邊的富人區,都干凈明亮,給人單純明朗的感覺。我想既是指阿里與莎拉兄妹的心靈純潔善良如天堂中的天使,也是指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童話般充滿善良的環境中,也猶如在天堂中一般吧。
電影的第一幕那雙粗糙的手出現的時候,天知道那是一雙怎樣熟悉的手,手里那一雙已經很爛的粉紅色鞋子,天知道那是一雙經歷多少的鞋子。
修鞋的鏡頭持續電影開頭兩分多鐘,2分13秒,從穿針到打結再到釘鞋,一個完整的過程。僅僅只有粗老的手和破舊的鞋子,讓人有了各種聯想,那一雙蒼老的的手是主人公的手嗎?電影是圍繞著修鞋展開的嗎?電影名“小鞋子”是因為這雙破舊的粉色小鞋子嗎?
懷著這種期待的心情,鏡頭拉長,一間狹小的屋子,一位修鞋匠老人,一個瘦弱黝黑的小男孩(電影的主人公 阿里)。 噢,原來是阿里在修鞋鋪等待給妹妹莎拉修的鞋子,阿里拿到鞋子后,去了買餅的地方,然后去了蔬菜店,隨手把妹妹的鞋子放在了店門口,卻被收垃圾的大爺順手帶走了。阿里出了蔬菜店,發現鞋子不見了,他很慌張,急忙跑回了家。或許在我們看來丟了一雙鞋子,很無所謂,更何況是那么爛的一雙鞋子,但是對阿里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噩耗。
當阿里回到家,面對妹妹的時候,你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心里那份種種的負罪感,帶著哭腔告訴妹妹莎拉“鞋子弄丟了,一定不要告訴媽媽,一定會找回來的”,妹妹聽到鞋子弄丟了,傷心地哭了。當看到這里,開始心疼眼前的這一對兄妹……
鞋子找不到了,但是不能讓爸爸媽媽知道,因為家里沒有多余的錢來給妹妹買鞋子,妹妹莎拉沒有辦法上學,所以兄妹兩決定穿哥哥阿里的鞋子上學。妹妹莎拉先穿阿里的鞋子去上學,下課后趕緊跑回來,把鞋子給阿里,然后阿里再去上學。 就這樣兄妹倆每天奔跑在巷子里,只為了那一雙可以穿的鞋子,也為了不讓爸爸媽媽辛苦。
電影里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阿里和妹妹洗鞋子的鏡頭。因為鞋子太臟,妹妹莎拉不愿意穿,所以兄妹倆決定洗干凈,洗到一半的時候吹起了泡泡,兩個孩子開心的笑著,那么純真,讓很多人羨慕。就算當下煩心事一大堆,阿里要做家務不能出去踢足球,莎拉明天上課沒有鞋子穿,可玩個泡泡就能讓他們很快樂,這是多么地難得。
能夠在平凡甚至苦悶的生活里找到美的人本身就非常的美好,時間給我們的戴上一副又一副叫做經歷的眼鏡,快樂的重要性也逐漸被其他東西代替。
當妹妹莎拉發現穿著丟失的小鞋子的女孩時,兄妹倆看到女孩的爸爸是盲人的時候,默默地走開了,兄妹倆太懂事了,懂事得讓人心疼。
阿里跟著爸爸去富人區修剪花園,希望掙到錢后可以給妹妹買鞋子,阿里跟父親騎車在富人區顯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格格不入,可是沒有想到路上遇到了車禍,既沒有賺到錢,爸爸還受傷了,阿里心里很難過。
接下來電影到了高潮,學校舉行馬拉松比賽,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阿里想為了鞋子參加比賽。但是已經過了報名時間,阿里央求老師讓他參加比賽,眼眶里全是淚水。
阿里告訴妹妹莎拉要參加比賽,為莎拉贏一雙新鞋的時候,好像愿望已經成真,快樂地將水灑向空中落到池里,噴灑到花叢中,那么美。
九歲的阿里,為了妹妹奔跑,為了爸爸媽媽奔跑,奔跑在湖邊的大道上,腦海里滿滿都是妹妹莎拉的聲音:“我不想穿那雙球鞋了,那雙鞋太臟了”。他奮力揚起自己的雙腿,用盡力氣向前奔跑著,超越一個選手,再超越一個選手。他心中默默念著 季軍,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處在第一的位置。他放慢了腳步,默默數著:一個,兩個,我要拿季軍。他緊緊跟在第二名后面,季軍已經在向他招手。偏偏,偏偏這時候,后面有人推了他一把,他重重摔在地上。“季軍!季軍!季軍!”他來不及多想,奮力爬起來,前方的重點線已經不遠,他視野開始模糊,他不顧一切奔向終點,闖過終點線,筋疲力盡地摔在地上。 ?“我是季軍嗎?”迷迷糊糊中,他問向自己的老師。“阿里,你是冠軍啊!”老師無比興奮地把他舉了起來。
然而阿里卻哭了,委屈地哭了,無助的哭了,那哭泣中不是奪冠的喜悅,那是無奈的悲傷,那是無法面對妹妹的羞愧。
阿里一邊領獎一邊哭,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冠軍,忘記了自己要的其實是鞋子?
電影的最后小男孩得了冠軍向妹妹低頭認錯的那一段無疑是整部片子的精華所在,阿里從一開始膽怯無法面對,到后來尷尬面對,到最后無奈認錯;薩拉從一開始的滿懷期望,到后來失望憤怒,到最后坦然釋懷。兄妹倆一句話都沒說,但是兩個人的神態和表情就把該說的都說了。當阿里脫下襪子露出傷痕累累的腳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個代表著真善美的孩子的未來,稚嫩的同時一定會歷經坎坷。
畫面里,陽光下,兩只腳滲入清澈的水中,小紅魚們過來輕輕地為他舔舐傷口。似乎在安慰他,又像是在為他慶賀。
然而電影的結尾,兄妹倆卻不知,父親已經買好了新鞋子給兄妹倆,阿里和莎拉都有,那么樸素又美好的結尾………
整部電影兄妹倆似乎都在不斷地奔跑,影片開始沒多久,阿里開始為了尋找莎拉丟失的的鞋子而奔跑;然后與莎拉輪流穿自己的鞋上學,兄妹兩人為了上學而奔跑;莎拉為了撿回掉進水里的鞋子而奔跑;阿里為了將自動鉛筆送給莎拉而奔跑;莎拉為了追回自己的鞋子而奔跑;阿里與父親為了工作掙錢而奔跑;最后,也是影片的高潮,阿里為了為莎拉贏得一雙新鞋而拼命奔跑。
片中有很多細節都會讓人很感動
1. 舉行祭祀時,父親邊準備茶水邊在祭祀的音樂中哭了出來。父親不善與人打交道,在外工作可能并不順利,但是回到家中他還是要表現出一副“一切有我”的架勢來讓家人安心,這個家庭的頂梁柱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只有在祭祀時,他才能放松一下,讓淚水來釋放自己的壓力。
2. 片中出現了幾次“足球”這個話題,小伙伴叫阿里踢球,而阿里都拒絕了,理由是母親生病。我想“足球”在影片中代表著阿里的童真與童趣吧,原本應當玩樂的年紀,阿里不得不為分擔家庭負擔而放棄了足球,也放棄了自己的童真。生活逼迫他成長,逼迫他懂事。好在后來在富人區,阿里與雇主家的男孩分享了比“足球”更加“童真”的快樂時光。離開時阿里將玩偶放回到男孩身邊,也代表著阿里向這不屬于自己的童真告別。但這一天已經足夠快樂與難忘,算是對阿里童年的補償吧。
3. 阿里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當畏畏縮縮的父親竟然連敲門說自己是園丁的勇氣都沒有時,他一口氣報上了父子倆的名號,與其說是父親帶著他出來闖蕩,倒不如說是他幫助父親走向遠方。父親是個令人很難忘的角色。他是那樣卑微,一個人承擔著全家人的生計,然而自身卻又沒有什么本領。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賺錢的法子,卻連敲門的勇氣都需要兒子來給予。他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在酷熱天氣里帶著兒子在富人區里闖蕩,就像要飯的進了皇宮那樣不知所措,動不動就被嚇得落荒而逃。他是那么膽小,卻又對自己的家人充滿了愛。他會心疼妻子不愛惜自己身體干重活,他沒有錢,但是卻時時刻刻惦記著給自己的兒女買新鞋子穿。作為一個男人,他是那樣的懦弱無能,作為一個父親,他卻已經給了自己孩子和家庭所能給予的一切。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伊朗底層父親的形象,在中國不也是這樣嗎?
善良不僅是這一家四口,還有哥哥把店鋪外面的攤子打翻沒有追究只是嚇跑他的老板,富人區慷慨友善的爺孫,給女孩的盲人父親打折的鞋店老板,在阿里的懇求下幫阿里破例的體育老師,就連罵了阿里的蔬菜店老板也還是賒給他們家很多蔬菜,一直催款的房東并沒有真的把他們家趕走;還有幫助妹妹一起撿回鞋子的大叔;還有妹妹的同學,撿到了妹妹的筆,心生喜愛,一晚上視若珍寶,但是第二天還是還給妹妹,這些我都特別感動。善良就是空氣中的氧氣,那么普遍,又那么珍貴。難道善良的人就活該貧窮嗎?世界總是這樣不公平。
那雙鞋,那雙腳,一個三年級孩子的擔當
每次看到阿里的眼睛,我都有一種被透視心靈的感覺。
那個貧困的家庭,那個堅強的男孩
記得阿里父親對阿里說,九歲了,你不是小孩子了。
真實而不煽情,看了太多套路, 好幾次以為阿里會跟老師或校主任講明遲到的原因,然后得到他們的同情。去富人家的時候就想著富人小孩會不會送給阿里一雙鞋。跑步結束時候阿里會不會主動要求和第三名交換獎品。然而一切都是想多了, 其實這才是真實的反應,站在小孩子的立場上, 換做是我自己 ,其實也不會把這些事拿出來說的 ,只是看過了太多套路人有時候很奇怪,總會覺得越是簡單的快樂越難得到。 ?因為我們總是對它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