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女人著實令人感到悲哀

(1)

過年了,令你們最頭疼的七大姑八大姨又聚在一起了, 家長里短,無不知曉。

“你知道嗎,院里的大娘家的姐姐鬧離婚,好像那男的老情人找上門來了。”

“哎我說,隔壁那大爺家兒子可不孝順了,兒媳婦一分錢都不往外撒。”

“這算什么?我們鄰居的孩子都工作了那男的還養了個小的呢,倆人成天鬧。”

“這也不知道張三家藏了多少油水呢,老是進小偷,富成那樣還那么摳。”

“李四他閨女,年三十帶著孩子回娘家了,長得再好嫁有錢人家不照樣受氣嗎?”

“李大媽的兒子讀博士了,挺好是挺好,不過就是上那么多年學照樣把老母親留家里長年不回來,還不如我兒子呢,大學畢業就回家了。”

但在這些看似閑來無聊的話中,或許是她們對生活不滿的一種抒發,亦或許是一種社會的悲哀。

小時候經常聽媽媽教誨,槍打出頭鳥,低調行事,做事要留有余地,給別人面子,也給自己留條后路。

以前并沒有感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感覺自己比別人多會一道題就能拿奧數第一名,自己畫了幅素描以后就能當畫家,一首歌沒唱跑調就感覺自己天生歌星的料,作文被登上了學校的“優秀榜”就以為能成為作家。

長大了慢慢懂得,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過的比他們好,他們只是在你落魄的時候送來慰問的話,一些好像讓你感同身受卻并不能信以為真的話。

(2)

親戚聚在一起,家長里短是不可避免的,誰家的兒子考了第一名,誰家的閨女拿了獎,誰家娶了個孝順媳婦,誰家又提了輛新車。

漸漸地,家長里短變成了大家互相攀比的一種途徑,比成績、比收入、比家庭、比孩子,能做比較的,絕不心慈手軟統統拿出來炫耀一番,搞的大家庭聚會像個拍賣會似的,看誰底氣最足、家底最厚、心理素質最高。每逢過年,這種氣氛揮之不去。

看上去好像一場持久戰,最先笑的那個人未必能笑到最后,言談話語間透露著彼此的不滿以及不得不賠笑的表現,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可能參加不了這種“年終總結會”。

后來,家庭聚會漸漸演變成“相親工作室”。但凡適齡青年,過年一回到家,肯定少不了一通詢問:工作怎么樣啊,月薪多少啊,存款多少啊,有沒有對象呀?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你承認自己單身,OK,下一個“淪陷”的就是你。七大姑八大姨給你的相親名單肯定可以寫一張A4紙,所包含內容一應具全:學歷、工作情況、收入多少、家庭背景、父母多大年齡、家有幾口人,以及家庭成員學歷、工作、收入,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了解不了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年不想回家,回家了不想出門見人,生怕遇到熟人再如此這般“寒暄”一番,讓你整個假期都在驚悚中度過。

(3)

記得前年姥爺過生日,我和表姐剛換了新出的腎6S,給姥爺拍照的時候我倆一塊拿出來各種擺拍,無意間的動作引起了親戚的不滿:“你哥在北京,剛出的時候就買了,真是的,花了好幾大千呢,年輕人真不會過日子。”

后來媽媽告訴我說,以后再有這種場合,手機不要拿出來,知道的是以為你們在拍照,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臭顯擺什么呢,就你們有倆臭錢去人家家顯擺了是嗎?

天吶,小小的拍照事件沒想到會有這么嚴重的后果,看來我們年輕人真是不懂上輩人的攀比心理到底有多嚴重,尤其在兒女方面。

后來慢慢明白,真正希望你過的好的沒有幾個,大多數人還是更加希望問問你近況,得知你過得不如他們的孩子也就放心了。

(4)

在這一群女人中,我認為她們是時代的改變者,亦或是社會的悲哀。

她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卻想要得到更多的褒獎,只能寄希望于別人,老公或者孩子。她們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四處比較,最怕自己一無是處,比來比去哪怕傷痕累累也要捍衛主權,強調自己的立場,擺明自己的觀點,以便來年再戰。

我不想同情她們,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她們活得不那么迷茫,如果能活出自我,至少不至于在這些事上糾結,至少可以在百般無奈之下還有底氣說:我還可以靠自己。

所以,與其在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上糾結,不如強化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同時更有底氣,這樣,也算是對自己的負責了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2014年9月20日 夏城 趕到夏中已經是下午四點鐘了。從飛機到動車再轉大巴,兜兜轉轉,一晃大半天光景就沒...
    不完美小孩dudu閱讀 5,468評論 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