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引子
之前參加的“觀察永澄50天”活動結束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目標管理方面的薄弱,打算將永澄老師公眾號當中關于“目標管理”的文章系統(tǒng)的再學習一遍。這會是一個系列文章,主要記錄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一些整理和思考,希望通過記錄的方式讓自己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
一、學習進度
完成永澄老師目標管理專欄當中的整理框架的兩篇文章閱讀、幕布整理及留言。
二、我的思考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回顧自己的目標管理過程,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一直在紙上談兵,沒有刻意練習的方法只會是重復掉入原來的思維路徑中,雖然也在學習,每天也會反思,用文章中老師的話說就是缺乏必要的知識導致反思效率低下。
然而,我的問題是越是學習越發(fā)現(xiàn)自己要修正的地方越多,每一項都是重要的長期的大項目,該如何取舍呢?在時間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做少得多呢?做最關鍵的事,可是在思維層面局限的情況下該怎么跳出當下的悖論層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到系統(tǒng)當中的關鍵點呢?我現(xiàn)在做的就是在學習目標管理的方法,那么目標管理當中的關鍵是什么呢?整體框架篇已經(jīng)到這里完結了,我所能提取出來的東西有哪些呢?
一時間,竟然沒有答案!翻看了前面學習記錄和幕布筆記,也沒能馬上就得出目標管理整體框架篇的核心。而一連串反問讓我背脊一陣發(fā)涼,過往我以為的在學習事實上只是行為上的表現(xiàn),卻沒達到更深的思考深度,我以為自己只要定期去學習永澄老師公眾號文章就是在學習目標管理了,大腦在這個行為之后便產(chǎn)生認知放松,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當中去。
這個過程中大腦大概是這么運行的:在發(fā)現(xiàn)自己缺乏目標管理這個必要的認知后產(chǎn)生了認知緊張,然后啟動系統(tǒng)2制定了學習計劃并執(zhí)行,這時行動產(chǎn)生了一種學習掌握的假象,系統(tǒng)1就誤以為目標管理這件事已經(jīng)逐漸在掌握之中,認知放松之后,行為就陷入了慣性行動。唯一感到慶幸的是,今天看完目標管理整體框架篇的最后一篇文章時,反思近段時間自己在目標管理這項技能上的實踐成果,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又掉入了大坑。
(二)解決問題
調整幕布筆記的方式,從原來的原文搬運到提取關鍵詞句,留下思考痕跡,為后續(xù)認知提升提供參考依據(jù)。
-
按照永澄老師的關于思路原則的自檢清單來分析自己學習目標管理的思路是否正確。
(1)意義和目的是否清楚?
學習目的:掌握目標管理方法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效率
學習意義:為個人持續(xù)成長保駕護航
(2)思路是否是平庸的?
原來的學習思路:系統(tǒng)學習永澄老師公眾號關于目標管理的文章來求得必要的的目標管理知識,通過制作幕布、留言、發(fā)簡書記錄的形式來形成一個學習秩序感,確保學習的持續(xù)。
思路確實平庸,具體表現(xiàn)在:- 一周一次的學習頻次太低,不足以形成持續(xù)的思考和踐行正向循環(huán)
- 單機版學習得不到即時反饋,容易陷入認知局限難自拔
(3) 是否有跳出系統(tǒng)思考?
目標管理能力是個人持續(xù)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掌握則能如虎添翼,它是推進個人成長其他項目前進的動力。
這里說的跳出系統(tǒng)思考,我目前能看到的系統(tǒng)是將目標管理放入個人成長的系統(tǒng),這點現(xiàn)在看來能自洽,未來再看就不一定是這個思路。
(4) 是否找到抓手做最小?
目標管理的最小抓手,按照RSQC模型制定周計劃和周回顧,先行動再反思,把需要修正的項目都按照RSQC模型制定出來,然后,各個擊破。
(5)是否有驅動他人的任務?
在我原有的學習思路中并沒有什么驅動他人的任務,那么有沒有驅動自己的任務呢?(這點自己的理解還不到位,后續(xù)需要修正)
有,每周至少一次簡書輸出整理,這算是驅動自己的任務。但是,從頻次上來看,缺少必要的重復大量的刻意練習,方法知道,卻沒在行動中刻意練習,主要問題在于改變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大腦在自動啟動自己熟悉的思維和行為路徑,排斥新的需要重新學習的思維和行為路徑。
三、后記
雖然整理了這篇學習記錄,大腦清晰很多,但是任何感知唯有行動才能讓改變產(chǎn)生,期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