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一點感想,有輕微劇透)
寫在前面:這個世上再沒有比批評別人更容易的事了(非原創)。我們何不多些耐心,多些發現美的眼睛,少一些套路。
上高數課的時候,老師站在上面講得起勁,學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師說數學就是一個人的狂歡,或許電影也是一個人的狂歡;我喜愛,我為之哭泣,歡笑,感動,我曾體會過影片中的辛酸苦甜,這就夠了。
從大圣歸來開始,國漫似乎度過了消無聲息的時刻,如果大圣歸來是個征兆,那么我相信,大魚海棠便是一個開始,一個屬于國漫的開端。
去年暑假的那個小短片,一見難忘。再到陳奕迅的那首MV,更是不舍得。我一直喜歡各種神鬼精靈。山海經中的各路鬼神,區區幾句話,在我們眼里卻有無窮無盡的模樣。
好了,說正事。
就特效和畫風而言,個人覺得特別美好。在我看來,大魚的觀感與宮崎駿的作品絕對不同,是兩種不同的感覺,這種文化內涵個人覺得才是影片最重要的表現。
里面很多畫面都是濃濃的中國風,大紅的海棠,清透的天空,石板路,云上船,爺爺的長發呼應著山河湖海,一條霓裳化作星辰云彩,還有歷練時海水灌那一尾尾紅海豚.....特效都很真實,徐徐展開,簡直讓人醉心,想溺在里面。而且不難發現,里面的景色不少都是祖國河山,特色建筑的寫照,透過色彩和畫筆表現的淋漓盡致。
再說說情節吧,個人認為鋪墊和線索也很完整。從頭到尾,貔貅(那個大石像)給椿的核桃算是線索之一,從椿的手上到湫的手上,完整了整個故事。鼠婆子對坤的描述:(原話記不清了,大意就是多么純潔的靈魂,長大后必是一條大魚);靈婆與椿交易時的那番話,種種暗示,情節進展一點也不突兀。要說欠缺的一點,我覺得就是送大魚回去的時間太長了,主線占比太多,輔線描寫略少。雖說也顯示了他們歷經磨難,或許這也是一種含蓄委婉的表現吧。(ps:里面還有cp祝融和赤松子帥死了,鹿神的聲音蘇炸:世人稱它孟婆湯)
大魚海棠,不是說是一種情懷,更多的是一個夢想,一種專注。大魚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想像的世界,我的夢里。
天香可賞,華本難邀。
椿,懵懵懂懂;鯤,無拘無束;兩人相識于一首悠揚的笛聲,相識卻不相知。鯤為了椿斷送了生命,椿為了鯤犯了大忌,無關情愛,只是善良與責任。我見過你的眼睛,我記得你的樣子,我欠你一條性命,所以我愿負出一切換回你的命。即使天神發怒,海水倒灌,我也不會斷絕送你回家的決心;但我承擔我該承擔的責任,由我開始,由我結束。以自身為祭獻,椿化作海棠,與爺爺一起,成長,發芽,開花,堵住四溢的海水。(不知怎的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女媧補天)最后,鯤與椿的坦誠相見,也表示著他倆之間美好純真的感情吧?也許是愛情,也許不是。
湫,小孩子心性,自由自在,天不怕地不怕。他所做的一切,事關情愛,無關對錯,卻出自內心。有的時候,選擇有千萬種,沒有哪種選擇是對,哪種選擇是錯。世間本無對錯,莫論誰是與誰非。很多時候,并不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是黑即白白即黑,更多是灰色的存在。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執念不同,你不是魚安知魚之樂?情愛這種事本就無解,我喜歡你,我愿意永遠在你身邊;我不喜歡你,我不想回應你的感情。哪有說你喜歡我我就一定要喜歡你的道理呢。哪怕化作片片葉子,化作風雨陪伴在你的身邊,我也甘之如飴。
父母在,不遠游。椿遠游時父母的盼歸之心。
爺爺和奶奶對椿的支持,即使死亡也沒有阻止他們。 ”死亡,是永生的開始“。爺爺化作一棵火紅的海棠樹,非梧桐不棲的奶奶倚在樹上死去;如此從容面對死亡,緩緩而來,安詳而去。道法自然,生以不生生為生義,死以不死死為死義,何謂生,何謂死?這份對死亡的從容不正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嗎?面對椿的困惑,爺爺不能言語,卻燃燒自己,在我看來,這個情節象征鳳凰的浴火重生,所以奶奶之后才會出現,給予椿以支持。
文化表現并不是直白的體現,而是隱藏在影片中,細細尋找,默默體會,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請大家多點耐心,多點發現,不要一味的批評與指責;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值得細細品味。無論何事,從開始到興盛,總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靜靜等待,默默支持,期待國漫的下一部作品,期待中國文化化作一部部作品展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