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裝”不要寫成“按裝”。
2.沒有“安祥”這個寫法。“安詳”不能寫作“安祥”。“翔實”與“詳實”可通用,提倡用“翔實”。
3.“艾滋病”不要寫成“愛滋病”。
4.“按部就班”不能寫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要寫作“三步曲”。
5.“黯然”不能寫作“暗然”。 6.“BP機”是“BEEPER”的縮寫,不要寫成“BB機”;可直接寫成“尋呼機”。 7.“報道”與“報導”讀音不同,現在提倡用“報道”。 8.“爆發”與“暴發”。“爆發”指因爆炸而發生,如“火山爆發”;“暴發”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會事物時,“爆發”指像爆炸一樣突然發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義、運動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緒等。“暴發”指突然得勢或發財,多含貶義。 9.“必須”與“必需”。“必須”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來修飾其他表示動作行為的詞語,如“必須努力學習”。“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可以單用,也可構成“必需品”等詞。 10.“辨”與“辯”。與言辭有關的,一般用“辯”。但“辨誣”也可寫作“辯誣”,“辨白”也可寫作“辯白”,“辨正”也可寫作“辯正”。“辯證”作為“辨析考證”時也可作“辨證”;但在中醫中用作“辨別癥候”時不能寫作“辯證”。 11.“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顯示出來;“標明”指做出記號或寫出文字。 12.表示確定數目的名詞,后面不能加“們”字,如不能說“三個孩子們”;但名詞前的數量短語是不確定的數目,可以加“們”字,如可以說“全體同志們”“那些孩子們”“諸位先生們”。 13.“表率”一般不寫作“表帥”。在用作動詞時,“統率”也可寫作“統帥”,但提倡用“統率”。 14.“不盡如人意”不能寫作“不盡人意”。 15.“布署”不是一個詞,它是“部署”的誤寫。 16.“奔馳”的“馳”不要寫作“松弛”的“弛”。 17.“倍受”與“備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長,如“信心倍增”“倍感親切”“倍思親”。“備”是表示完全,如“艱苦備嘗”、“關懷備至”、“備受歡迎”、“備受青睞”。 18.“練習簿”不能寫作“練習薄”。 19.“長年累月”不能寫作“常年累月”。 20.“差強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這個詞是指大體使人滿意,不要誤用為表示“不合主觀意愿”。 21.“彩”與“采”。一般來說,在表形的詞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義時用“采”,如“神采”“光采”“興高采烈”。 22.“竄改”是指改動、刪改,被竄改的往往是具體的書面材料如成語、文件、古書等。“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和曲解真實的、正確的東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東西。 23. “訂”和“定”。“訂”大多指經過商討而訂下,商討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確定,如合同、條約、規章等用“制訂”。如果是可以確定而且確定了的,用 “定”。“制訂發展規劃”,這個規劃制訂后可以不是確定了的;“制定發展規劃”,這個規劃制定后是確定了的。“協定”雖然如同“條約”,但是用“定”。 24. “度”與“渡”。“度”是指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與時間相關的意義時,一般用“度”,如“度過這段時光”“歡度國慶” “虛度年華”“度過暑假”;用于與空間相關的意義時,用“渡”。如用于有人為因素的意義,用“渡”;沒有人為的因素,則用“度”。“渡過難關”“過渡時 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義,帶有比喻的性質,所以用“渡”。“度汛”,沒有人為的因素,所以用“度”。 25.按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的調整,“疊”不再作為“迭”的繁體字處理,“重疊”、“疊床架屋”、“峰巒疊翠”的“疊”不能寫作“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要寫作“疊”。 26.“蜂擁”不能寫作“蜂涌”。 27. “分”與“份”。由于“身份證”在實踐中使用頻率較大,《現代漢語詞典》按約定俗成的原則,收入了“身份”這個并不符合字義的詞。但與此同義的“本分”、 “緣分”、“成分”等仍用“分”。“縣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分量”一般不寫作“份量”。
28.“膚淺”與“浮淺”意義側重點不一樣,“膚淺”強調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與表示人的認識活動的詞語搭配,比“浮淺”常用。“浮淺”則強調淺薄、輕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種知識、修養。 29.“扶養”與“撫養”。“扶養”的對象既可以是長輩,也可以是晚輩。“撫養”的對象多是晚輩。 30.“復”與“覆”。原《簡化字總表》把“覆”簡化為“復”。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恢復了“覆”的規范字資格,凡有“遮蓋”、“翻轉過來”意思的詞語都用“覆”,如“覆蓋”、“覆滅”等,不用“復”。 31.對字畫習慣用“幅”,但對聯因為成雙,只能用“副”。用于臉部表情,用“一副笑臉”。表示中藥時,用“一副藥”或“一付藥”,但更常見的用法是“一服藥”。 32.“伏法”是指罪犯被執行死刑,不是指服刑。 33.“竿”與“桿”。“竿”指竹竿,所組詞匯與竹子原料有關。“釣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稈”是指某些植物的莖,“秸稈”“麥稈”不要寫作“秸桿”“麥桿”。 34.“岡”與“崗”。“岡”指較低而平的山脊,構詞有“山岡”“井岡山”“黃岡”“云岡石窟”。表示崗位、崗哨要用“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崗”,如“黃土崗”。 35.“功夫”與“工夫”。經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時間或空閑時,習慣用“工夫”。表示工作、學習所花的精力時間時,表示本領和造詣等義項時,習慣用“功夫”。 36.“觀摩”與“觀摹”。“觀摹”指照樣子寫畫,特指用薄紙蒙在原字或原畫上寫或畫。“觀摩”則是指切磋、研究的意思。“觀摩大會”等不要誤用“觀摹”。 37.“該工廠”、“該學校”的“該”,是舊時的公文用語,現代的公文已很少用,發稿中提倡使用“這個工廠”、“那所學校”的寫法。 38.“貫穿”與“貫串”。有時可通用,但“貫串”大多用于較抽象的事物,“貫穿”不僅用于較抽象的事物,還能用于較具體的事物。“貫穿”用得更多一些。 39.“國是”與“國事”。“國是”的“是”,有“正確”的意思,使用范圍比較窄,如“共商國是”。“國事”指國家的大事、政事,在句子中可用作定語,如“國事訪問”;也可作賓語,如“關心國事”。 40.“暄”指陽光溫暖,“寒暄”是指見面時說冷暖一類的應酬話。“寒暄”不能寫作“寒喧”。 41.“騖”是指縱橫奔馳,也指追求。“鶩”是指鴨子。“好高騖遠”“趨之若鶩”中的“騖”“鶩”不是相同的字。 42.“合龍”與“合攏”。“合龍”特指修筑堤壩或橋梁等,因為施工中的橋梁或堤壩的中間一段稱作“龍口”,所以這種接合工作叫“合龍”。“合攏”可指堤壩、橋梁以外一般事物的閉合。 43.“宏大”與“洪大”。“洪大”一般指聲音和具體的情狀,如“鐘聲洪大”“水勢洪大”。“弘揚”也可寫作“宏揚”,但一般提倡用“弘揚”。 44.“候”與“侯”。“侯”字只有兩個義項:(1)姓;(2)古代貴族的一種爵位,如“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45.“筆畫”與“筆劃”。用于文字、一筆等義項時,可以通用,但習慣上用“筆畫”。凡是指用手、腳或物做出某種動作時,一般用“畫”字,如“畫十字”“指天畫地”“指手畫腳”。 46.“化妝”與“化裝”。“化妝”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麗,也有“美化”的比喻義。“化裝”一般指演員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飾。 47.“會合”與“匯合”。都表示聚集,但“會合”含有一些相會、見面的意思,如“兩軍會合”。“匯合”沒有相會、見面的意思,而且多用于水流聚集或類似的喻義。 48.“薈萃”不要寫作“薈翠”。 49.“竟然”不要寫作“競然”。 50.“竣工”不要寫作“峻工”。 51.“一年之計在于春”不要寫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52.“簡樸”與“儉樸”。“儉樸”只指生活方面。“簡樸”除了指生活方面外,還指語言、文筆。 53.“接合”與“結合”。“接合”所用的對象比較具體,如“城鄉接合部”;“結合”比較抽象,如“理論結合實際”。“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還是各自獨立的,只是相接觸的部分連在一起,“結合”的各部分合成整體,是相互融合的。 54.“截止”與“截至”。不能說“截止今天”,而應說“截止到今天”或“截至今天”。 55.“界限”與“界線”。“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盡頭。“界線”主要用于具體事物。 56.“決不”與“絕不”。“決不”含有決心、決定的意思;“絕不”則含有“絕對”的意思。 57.“即”與“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觸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設的意思。“既”指已經達到、已經過去。 58. “記”與“紀”。“紀實”是指記錄事實,也指記錄真實情況的文字(多用于標題),一般不寫作“記實”。“紀行”不寫作“記行”。“紀念”“紀要”也可寫作 “記念”“記要”,但一般提倡寫作“紀念”“紀要”。“記錄”“紀錄片”也可寫作“紀錄”“記錄片”,但“記錄”“紀錄片”是提倡的寫法。 59.“忌妒”和“嫉妒”是同義詞,現在常說常用的是“忌妒”。 60.“家具”不能寫成“傢俱”。 61.“請柬”“柬貼”的“柬”不寫作“簡”。 62.“精簡”一般不寫作“精減”。 63. 對“空穴來風”,有的詞典解釋為有根據、事出有因;有的則說是表示子虛烏有、沒有根據;有的詞典干脆把兩種相反的解釋一并列出。《現代漢語成語規范詞典》 編輯組通過對《人民日報》十幾年來使用這個成語的實例分析,發現當代使用“空穴來風”表示“事出有因”的還未遇到,因此只取了“沒有根據”這一個義項。 64.“厲害”與“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損害等意思,不要把“這個人很厲害”寫成“利害”。 65.“再接再厲”的“厲”不要寫作“勵”。 66.“倆”是“兩”、“個”兩字的合音詞,“倆”字后面不能再接“個”或其他量詞。 67.“連”和“聯”。“連”側重相接,“聯”側重相合。“連日”、“連續”、“連接”、“牽連”的“連”不能寫作“聯”;“聯合”、“聯邦”、“聯歡”、“對聯”、“三聯單”的“聯”不能寫作“連”。 68.“瞭望”不能寫作“了望”。 69.“零”和“另”。“零件”、“零售”、“零散”、“零碎”的“零”不要簡化寫成“另”。 70.“啰”與“羅”。按國家語委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啰嗦”的“啰”不要簡化寫成“羅”。 71. “練”與“煉”。“練”字與絲有關,如“簡練”“洗練”是指文字像白綢子一樣干凈、沒有雜物。“煉”與火、加熱有關,如“修煉”原來與煉丹有關。“練字” 是練習的意思,“煉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練”指文字簡潔,“精煉”有精心提煉的意思。“體育鍛煉”不能寫作“練”。 72.“瀾”與“斕”。“波瀾”不能寫作“波斕”。 73.“邁”是“英里”的音譯詞,不是指公里。 74.“謎團”不要寫作“迷團”。 75.“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為它如蜜一樣甜而誤寫作“哈蜜瓜”。 76.成語“明日黃花”出自蘇軾重陽節寫的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說菊花明天就要過節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這里的“明日”是相對寫詩的“今日”而言。后來,“明日黃花”所指范圍擴大,用它來比喻過時的事物。“昨日黃花”是杜撰的詞語,不宜使用。 77.郵政用途的“明信片”,不要寫作“名信片”。人與人互相介紹用的“名片”,不要寫作“明片”。“明星”不要寫作“名星”。 78.“哪里有困難就去哪里”中的“哪”不要寫作“那”。 79.“您”字后面,不能加“們”字,但可以加上數量詞,如“您二位”“您三位”。 80.“年輕力壯”不要用“青”;“年青有為”不要用“輕”,“年輕人”不要用“青”。 81.“偶爾”不能寫作“偶而”。 82.“砂”和“沙”意思相同,但在“砂布”“砂紙”“砂輪”“砂巖”等詞中,通常寫成“砂”。 83.面向公眾說明某項事情的文字,應該用“啟事”,如“招領啟事”。 84.“起用”與“啟用”。“起用”多用于與人有關,如“起用一代新人”;“啟用”一般用于與物有關,如“新船閘啟用”。 85.“權力”與“權利”。“權力”是指地位和職責帶來的控制力量;“權利”有與“義務”相對的意義,如“著作權”“選舉權”。 86. “氣”與“汽”。凡與自然狀態下的各種氣體有關的詞語,一般用“氣”。凡與非自然狀態下的各種氣體有關的詞語,一般用“汽”。液體變成氣體叫“汽化”,不 能寫作“氣化”。“氣化”是中醫學的專門術語,指人體三焦之氣的運行變化。“蒸汽”指水蒸氣,“蒸氣”指的是液體或固體因蒸發、沸騰或升華而變成的氣體, 如“水蒸氣”。 “暖氣”指把蒸汽或熱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建筑物內的散熱器中,散出熱氣,使室溫增高。“汽暖”則是指上述供暖方式。 把煤氣壓縮成液體,稱“液化氣”;“汽水”“汽酒”卻用“汽”。這幾種情形,不很合字的本義,但因為人們使用中約定俗成而定型的。 87.“鄉土情結”“文學情結”的“情結”不要寫作“情節”。“情結”是指內心的情感糾葛,一般用在人身上;“情節”是指故事的發生、演變和經過,一般用于事情。 88.“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名,即心宿,每年農歷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漸漸偏西,這時暑熱開始減退。這個成語專指天氣快涼了,不要誤用它來表示“暑熱難熬”。 89.“熔”、“融”和“溶”。“熔”指固體受熱變成液體,“融”特指冰雪等受熱變成液體,“溶”是指物質在液體里化開。 90.“擅長”不要寫作“善長”。 91. “生”與“身”。“終生”多指事業,如“終生當醫生”;“終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終身受益”。“親生”指有生育關系的,如“親生子女”;“親身”指自 己,如“親身經歷”。“出生”指生下來,如“出生于1995年”;“出身”指個人早期的經歷和身份,如“出身農民家庭”。 92.“事跡”不能誤寫作“事績”,沒有“事績”這個詞。 93.“首當其沖”不是指“首要位置”“領頭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如:“洪水襲來,這個村首當其沖”是正確的,“在文化建設方面,北京首當其沖”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94.“蒜薹”“菜薹”不要寫作“蒜苔”、“菜苔”。“苔”是指長在潮濕地方的一種隱花植物。“薹”字沒有簡化,“苔”字不是它的簡化字。 95.“樹立”與“豎立”。“樹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東西,如“樹立榜樣”。“豎立”多指具體的東西,如“豎立著紀念碑”。 96.“誦讀”不能寫作“頌讀”。 97.“授予”、“授于”的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單位頒發某項獎勵和榮譽,用“授予”。 98.表示寒冷天氣水氣凝結物或云霧、雨滴在樹枝、電線上遇凍結成的冰晶“霧凇”、“雨凇”的“凇”字不要寫作“淞”。 99.“趟水過河”的“趟”,不要寫作“蹚”。 100. “通信”與“通訊”。不論采用何種手段傳遞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訊”的意思,一是指利用電碼傳遞消息,如“通訊社”“通訊網”;二是指一種新聞體 裁。“通訊員”指報刊、電臺等約請為其經常寫作新聞報道的非專業人員;“通信員”指部隊、機關中傳送公文信件的人員。 101.“惟妙惟肖”這個成語也有人寫作“唯妙唯肖”“維妙維肖”。作為語氣助詞,“維”“惟”“唯”本可通用,但這個成語規范的寫法是“惟妙惟肖”。 102.“位”作為量詞用于人時,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壞人、罪犯、敵對勢力等場合。同理,一般也不用于第一人稱,如“我們兩位來主持會議”的說法是不合適的。 103.“誣蔑”與“污蔑”。“誣”有“讠”旁,指用語言文字捏造事實損害別人名譽,如“造謠誣蔑”。“污”原指渾濁的水,后來泛指臟東西。如果說“污蔑好人”,所指的重點不在于“捏造事實”,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語”。“侮蔑”表示輕視、蔑視。 104.沒有“無所是從”這個成語,“無所適從”不能寫作“無所是從”。 105.“像”和“象”。據國家語委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像”不再作為“象”的繁體字處理,《現代漢語詞典》據此規定:“象……一樣”,現在應寫作“像……一樣”。 “像” 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畫像”“錄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圖像”“肖像”“繡像”“遺像”“影像”“攝像”等,都 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脈象”“氣象”“景象”“天象”等,都是自然表現出來的。 “像”“象”“相”。這方面的用字,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比較亂。“照相機”用“相”;照出的東西用“像片”。“攝像機”“錄像機”用“像”。“假象”“真相”所用的字均不同。 106.“笑瞇瞇”不能寫作“笑咪咪”。 107.“泄”與“瀉”。“泄”是指氣體或液體從封閉的物體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為透露、抒發的意思。“瀉”是指大量液體急速流動,也指情感等連續、強烈地表達。 108.“蕭瑟”“蕭條”不應寫作“肖瑟”“肖條”。 109.“斜”和“邪”。“斜”指方位不正,“邪”多指行為、品德不正。 110.“學歷”與“學力”。“學歷”一般指(在校)學習的經歷;“學力”一般指學習所達到的程度。 111. “形”與“型”。“形”的本義指形體、形象,也可指形狀、樣子、實體,還可指表現、顯露,如“形影不離”“字形”“地形”“圖形”“圓形”“喜形于色”。 “型”的本義是指鑄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樣、類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號”。“原形”是指原來的形狀,引申為本來的面目,如“原形畢 露”。“原型”特指文藝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 112.“醒悟”與“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覺醒過來,變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經過自省、內省、反省而明白、覺悟過來。 113.“夜宵”、“元宵”不要寫作“夜霄”、“元霄”。 114.“螢”一般用于“螢火蟲”。“熒屏”“熒光”不要寫作“螢屏”“螢光”。
115. “樹陰”“林XX”的“陰”可否寫作“蔭”,《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與《現代漢詞規范字典》的解釋不一。《規范字典》明確提出,“樹蔭”“林蔭道”應寫作 “樹陰”“林XX”。我們發稿中兩種寫法都應可以用,但同一篇稿件內以統一用法為宜。在“柳蔭街”“柳蔭公園”等固定地名中,只用“蔭”。 116.“一起”與“一齊”。作為副詞用時,“一起”側重于表示空間上的“一同”“一塊兒”,如“一起去吃飯”;“一齊”側重于表示時間上的同時,如“一齊到達終點”“一齊鼓掌”。 117.“帳”與“賬”。表示“財物出入的記載”和“債”的義項時,不能寫作“帳”,應寫作“賬目”“賬號”。 118.“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單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陸地,如“綠洲”“沙洲”;又是大陸及附近島嶼的統稱,如“亞洲”。“蘇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寫成“洲”。 119.“燥”與“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腳不安穩,指性急、不冷靜。“脾氣躁”“性子躁”用“躁”。 120.“裝潢”與“裝璜”。“潢”是指顏色,“璜”是指一種玉。用于表示房屋裝修等,一般用“裝潢”。 121.“住”和“駐”。“住”泛指居住,“駐”特指為執行公務而留住某地。 122. “作”和“做”。表示動作行為意義的“作”、“做”的大致區別是:抽象意義詞語、書面詞語多寫作“作”,如“作文”、“作對”、“作罷”、“作怪”、“作 戰”。具體東西的制造寫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飯”。“作為一個領導干部”不能寫作“做為一個領導干部”。“做賊心虛”不能寫作“作賊 心虛”。“作貢獻”和“做貢獻”這兩種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種文字場合,但國家語委的漢語規范化專家們傾向于推薦使用“做貢獻”,原因是“貢獻”是具體的東 西。 123.“偵察”與“偵查”。“偵察”常用于軍事、作戰等方面,“偵查”常用于公安、檢察、司法等部門以及與破案有關的方面。“偵察”著重于察看,從觀察中來了解情況;“偵查”著重于調查,從檢查中來了解情況。 124.“振”與“震”。“振動”主要指“動”。“震動”主要指“震”。“震驚”用“震”不用“振”。“振”還表示奮起的意思,如“振作”、“振興”、“振奮精神”。“震撼”不要寫作“震憾”。 125.“增值”用于指資產時,不要寫作“增殖”。 126.“諸”就是“之于”的意思,“公之于眾”不要寫作“公諸于眾”。 127.“坐落”不要寫作“座落”。 128.現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董路《最容易讀錯的十個字》 1,結束的“束”shu 四聲(同“樹”),而不讀——結“素”; 2,強勁的“勁”jing 四聲(同“凈”),而不讀——強“禁”; 3,召開的“召”zhao 四聲(同“照”),而不是——“招”開; 4,遷徙的“徙”xi 三聲(同“喜”),而不讀——遷“稀”; 5,勉強的“強”qiang 三聲 (同“搶”),而不讀——勉“墻”; 6,粗獷的“獷”guang 三聲(同“廣”),而不讀——粗“礦”; 7,捫心自問的“捫”men二聲(同“門”),而不讀——“懣”心自問; 8,良莠不齊的“莠”you三聲(同“有”),而不讀——良“又”不齊; 9,瑕不掩瑜的“瑜”yu二聲(同“魚”),而不讀——瑕不掩“玉”; 10,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筵”yan二聲(同“言”),而不讀“厭”席。 ?再附:最容易讀錯的姓氏 一、華姓 ?“華” 姓,應讀huà(化),不讀作中華的華。華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宋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可 見,華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孫字子華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書上稱華氏出自子姓。據歷史記載,華父督當時在宋國很有勢力,他曾經害死過孔子 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遷往魯國。華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國時的神醫華佗和曹魏時的華歆。 ?二、任姓 ?“任” 姓,應讀rén(人),不讀作任務的任。任姓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黃帝之裔。《元和姓纂》云:“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 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風姓,為太昊之裔。《通志》云:“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后,今濟州任城即其地。”《左傳正義》云:“太昊后,謝、 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見,這兩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三、解姓 ?“解” 姓,應讀xiè(謝),不讀作解放的解。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國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個 兒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孫即以姬良的封邑為姓氏,稱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為氏,故河東多解姓。”春秋戰國時 的河東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四、仇姓 ?“仇”姓,應讀 qiú(求),不可讀作仇恨的仇。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夫仇牧,子姓。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南宮萬之 亂”。仇姓的祖先仇牧在這場內亂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忠君愛國精神。當時,宋國的卿士南宮萬與宋閔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閔公沒有下贏,惱羞成怒,就用語言羞辱 南宮萬。南宮萬是一介武夫,力大無窮,在十分惱怒的情況下,拿起棋盤將宋閔公拍死。仇牧聞之,率軍與南宮萬戰于公門。兩人搏斗之中,仇牧“齒著門闔而 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為姓氏。明代有大畫家仇英等,現任江蘇省副省長的仇和應是仇姓中最出鏡的人了。 ?五、樸姓 ?“樸”姓,應讀piáo(瓢),不讀樸素的樸。樸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據《三國志?魏志》記載:“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樸胡,舉巴夷來附。”樸姓大概此后即進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鮮族此姓甚多,這可能是樸姓的另一個來源。朝鮮人三大姓,李、金、樸。 ?六、查姓 ?“查” 姓,應讀zhā(扎),不讀檢查的查。關于查姓的起源,史書上記載的較簡略。《萬姓統譜》云:“望出齊郡。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孫道始徙海陵(今江蘇 泰州),至今查代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專家張澍認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真宗與楂道語及姓氏,謂曰: 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稱之。又問姓所起,引《春秋》會吳于楂以對,自是改之。”當代最有名的查姓子孫,應是金庸金大俠了。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筆名來自于名字 最后一字,應用拆字法。 ?七、蓋姓 ?"蓋"姓,應讀 gě(葛),不讀覆蓋的蓋。《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齊大夫食采于蓋, 其裔孫以邑為氏。” 《詞源》云:“戰國齊蓋(ge)邑, 漢置蓋縣,屬泰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蓋姓還有一個來源為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魏書》之《官氏志》云:“盧水胡有蓋(ge)氏、蓋 (ge)樓氏改為蓋氏。”今電影明星蓋麗麗, 應讀作蓋(ge)麗麗。 ?八、區姓 ?“區” 姓,不讀區別的區,應讀(ōu)歐。區姓源于人名。《萬姓統譜》云:“歐冶子之后,轉為區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嶺南多此姓。區姓的祖先區冶子是中國古代 鑄劍名匠。《漢書》中記載的名人有區景、區憐、區星、區博,其中區博在王莽時曾為中郎。南齊時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區金。明代有順德人、南京戶部郎中區大 任。前國家足球隊的門將區楚良,是當代區姓中的優秀分子了。 ?九、樂姓 ?不 讀作快樂的樂,應讀作yue (月)。樂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 字樂父, (樂父)生傾父澤, 澤生夷父須, 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樂姓后裔中, 戰國時期的樂羊和樂毅父子,世為將帥, 最為有名.當代著名的游泳名將樂靜怡,諸位不會感到陌生吧。 ?十、逄姓 ?逄 字讀作 pang(旁)。逄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實,逢、蓬這兩個字也還有一個共同的讀音pang,他們也分別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與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 一個來源。關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尋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個 史學家羅泌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逢伯陵為黃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實始于齊。《左傳昭公十年》孔穎疏云:伯陵之后,世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萬姓統 譜》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為姓。”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還有兩個復姓最易讀錯:“萬俟”復姓,應讀mòqí,“尉遲”復姓,應讀yùchí。 ?最后附:最容易讀錯的地名 遼寧省:阜新,正確的讀音是Fù(富);遲家崴,正確的讀音是chi jia wai。 吉林省:琿春,應讀作hun chun。 河北省:蔚縣,正確讀音是Yù(玉)縣;井陘(Xíng)縣;蠡(Lǐ)縣;瀑河,bao he;媯水,gui shui;賈家疃,jia jia tuan;鄚州,mao zhou;洨河,xiao he。 河 南省:浚縣(Xùn訓)被誤讀成浚(Jùn俊)縣;泌陽(地名), bi yang;柘(Zhè)城;武陟(Zhì);浚縣(xun xian);酂陽(cuo yang);緱氏(gou shi);繁塔(po ta);漯河(ta he);洧川(wei chuan);滎陽(xing yang )。 陜西省:邠(1、同“豳”;2、邠縣,舊縣名)讀作 bin;鄜縣(陜西舊縣名,今已改作富縣)讀作 fu xian;馬嵬坡,讀作ma wei po;沔水,讀作 mian shui;汧河(水名,今作千河)讀作 qian he。 內蒙古:巴彥淖爾(Nào鬧)被誤讀成卓(Zhuó)。一位朋友和巴彥淖爾的同志一起聯歡,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熱情地感謝朋友讀對了他們家鄉的名字。可見平常誤讀率很高。 青海省:貞乃亥(地名,即澤庫縣)讀作 suo nai hai。 新 疆:龜茲(古西域國名)讀作 qiu ci;喀什(shi “十”);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這兩個字長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讀錯; 山 西省:繁峙縣,峙的正確讀音是Shì(是);長子縣,長的正確讀音是Zhǎng(掌);隰縣(Xí);核桃凹,讀作 he tao wa;匼河,讀作 ke he;龍王辿,讀作 long wang chan;南窊子,讀作nan wa zi;讀錯洪洞的也比較少,可能因為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山東省:徂徠山,讀作cu lai shan;莘(Shēn深)縣,與“莘莘學子”中的莘讀音一致;莒(Jǔ)縣;茌(Chí)平縣;東阿(讀作e)縣,因為“阿膠”廣告的推廣,讀錯的相對 較少;鄄城,讀作 juan cheng;劉家夼,讀作liu jia kuang;臨朐,讀作lin qu;牟平,讀作mu ping;郯城,讀作 tan cheng;單縣,讀作shan xian。 安徽省:亳(Bó駁)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歙縣,正確讀音是 Shè(社);六安,六的正確讀音是Lù(路);黟(Yī)縣;樅陽(Zōng);蚌埠,正確讀音是beng bu;碭山,正確讀音是dang shan;渦陽,正確讀音是guo yang。 湖北省:監利(Jiàn見)易被誤讀成監(Jiān尖)利;鄖(Yún)縣;還有,白水畈,bai shui fan;白家疃,bai jia tuan;黃陂,huang pi;峴山,xian shan。 湖南省:棖沖,應讀作 cheng chong;筻口,gang kou;耒陽(Lěi壘) 被誤讀成來陽;郴州(Chēn抻)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四川省:郫縣(應讀作Pí);珙縣(Gǒng);犍為(Qián前);筠連,讀作,jun lian;邛崍,讀作qiong lai。 重慶市:涪陵,讀作fu ling 貴州省:川硐,讀作chuan dong; 江西省:婺源,,讀作Wù yuan ; 江蘇省:盱眙(XūYí)縣;邗(Hán)江;邳(Pī)州;栟茶,ben cha;六合,讀作lu he。 浙江省: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臺州(Tāi)被誤讀成臺(Tái抬)州;鄞 (Yín) 縣,易誤讀為jin(緊)縣;崔家岙,讀作cui jia ao;甪堰,讀作 lu yan。 廣東省:大埔,讀作 da bu;大夼,讀作da kuang;東莞,讀作dong guan。 廣 西:百色,應讀作bo se;廣笪,應讀作guang da; 海南省:儋縣,應讀作dan xian。 北京市: 奤夿屯,應讀作ha ba tun;漷縣,應讀作huo xian;峂峪,應讀作tong yu; 上海市:陸家浜,應讀作 lu jia bang。 天津市:洵河,應讀作ju he。 香 港:尖沙咀,應讀作jian sha zui; 澳 門:凼仔,應讀作dang zai。 ?浙江的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 臺州(Tāi)天臺(Tāi)被誤讀成臺(Tái抬)州;天臺(Tái抬); 安徽的亳(Bó駁)州,很多人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監利(Jiàn見)被誤讀成監(Jiān尖)利; 河南的浚縣(Xùn訓)被誤讀成浚(Jùn俊)縣; 湖南的耒陽(Lěi壘) 被誤讀成來陽,郴州(Chēn抻)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 內蒙古的巴彥淖爾(Nào鬧)被誤讀成卓(Zhuó)。 ?河北的蔚縣,正確讀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縣,正確讀音是Shè(社); 六安,正確讀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縣,正確讀音是Shì(是); 長子縣,正確讀音是Zhǎng(掌); 山東莘Shēn(深)縣,上海莘莊Xīn(新); 浙江的樂yuè (越)清; 山西的隰縣(Xí),山東的莒縣(Jǔ),茌(Chí)平 四川的郫縣(Pí),珙縣(Gǒng),犍為(Qián前); 安徽的黟縣(Yī),樅陽(Zōng); 江蘇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 瓦窯堡(堡音同“鋪"),鉛山(鉛音同“沿”) 甪(lù音同“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