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同時又不抱任何希望
不管做什么事
都把它當作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
但同時又知道失敗無關緊要
? ? ? ? ? ? ? ? ? ? ? ? ? ? ? ? ? ? ? ?——里爾克
“Don’t just exist,live”
別只是活著,要努力地活著
昨天在ins上又見到這句熟悉的話。這是個經(jīng)典的句子,當年就是我們同義詞、近義詞辨析的例句。
我敢肯定,以后也會有很多人在筆記上用紅筆標注。
不需要“堅持”,莫名就喜歡上英語,大概就是那個時候,覺得英語特別美。哪怕是兩個翻譯起來一樣的詞語,放進一個句子,簡簡單單地講述著最重要的道理。
哪怕被英語折磨得不輕,也從來不曾厭棄過。也許喜歡的東西,有時候會折騰你吧,但是你不喜歡它,它一定不會親近你。
英語是我熟悉的,而目前面臨12年級申請,我有點茫然。
這里有比高考志愿更復雜的申請程序,也有多出太多的選擇:學校、專業(yè)、備用選項......
一邊向著理想努力,一邊說服自己放松心態(tài)、卻不肯放低期望值。
有人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我想,大腦是用來理性思考的,不該用來批量生產(chǎn)焦慮,不是嗎?大腦圖景描述越美好,就越害怕失敗。怎么克服呢?
這一年加拿大高中,除了學習,也在歷練心態(tài)。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可以改變的部分,這是我在這里學到的最寶貴的經(jīng)驗。
12年級開學兩周,聽校長不止一次的提起,“要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yè)”。聽上去,像有人對你說,“要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完全不同于我之前的學習經(jīng)歷,老師設計好教案,我們只負責提高刷題的準確度。
但是,什么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呢?我喜歡吃吃吃,難道選廚師學校?如果有同學喜歡王者農藥,又怎么辦?
玩笑過后嚴肅地看,名校的熱門專業(yè)錄取率低得夸張,還有眾所周知的“寬進嚴出”。據(jù)說,大一、大二50%淘汰率是正常情況。
熱門專業(yè)之所以熱門,錄取難,學科難、畢業(yè)難,我們迎難而上。當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畢業(yè)后好就業(yè),且薪酬高。
醫(yī)學、法律、商科、計算機......名校學歷、能力強、人脈廣、眼界高,囊括了許多人的向往。
加拿大的收入標準,我暫時沒有找到資料。下面這個表是美國近年來專業(yè)相關的薪酬標準(摘自萬維鋼《精英日課》)
但是僅僅盯著賺錢的專業(yè),而并非自己真正喜歡的,就像抓蝴蝶的男孩,搜集更多的蝴蝶,并不打算去研究生物學,只迷戀于蝴蝶翅膀的美麗,那如何能熬過大學“超人類”的4年?
已經(jīng)不止聽一個人講——通宵做project早上回宿舍洗個澡,抱著咖啡馬上回教室接著上課。也不止一個人說沒有進入大學,都無法想象有多累、有多大壓力。(傳說中University of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ture嘛哈哈哈哈)
假設賺錢的動力足夠強大,支撐你從不喜歡的專業(yè)順利畢業(yè),熱門專業(yè)一定很掙錢嗎?答案是,不一定。
美國人曾經(jīng)做過調查,在紐約(紐約是美國高薪律師最集中的地方),律師的平均收入,低于普通的收垃圾工人。一個行業(yè)掙錢不代表你能掙到錢。
讀一個你毫無興趣的專業(yè),結果未知的情況下,為什么不全力以赴,做自己喜歡的呢?不管什么熱門還是冷門,在喜歡的行業(yè)里才更有希望走到前沿。哪怕路很漫長,哪怕很少的人在路上,只要記得這是選擇,不是孤獨。
“要努力活著”,選自己感興趣的,再苦也能面對。經(jīng)歷過痛苦,事后評價往往更正面和積極,苦過之后回憶都是甜的,因為那都是獨一無二的。
“要努力活著”,去努力嘗試可能性,當你走不一樣的路,才有可能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風景。見得多了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更適合自己。
“要努力活著”,大膽擁抱不確定性。我相信自己所不知道的,遠遠超出我知道的,怎么能在青春就停止折騰?想想一年前,我都沒想過自己會獨自飛來“多村”。
好啦,用我喜歡的胖叔叔羅振宇的話結束本文:
只有見識過好的,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更容易堅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