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月底、年終,我們就會時不時的長嘆一聲,計劃好的學習計劃呢?為什么想學習的心總是會失敗?
年初,常常是我們立flag的高峰期,一年要看多少本書,要干嘛干嘛的,發朋友圈以示決心,讓圈內朋友一起監督自己,好落實這一偉大工程。
但很多時候,都被最終結果啪啪打臉。計劃躺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始終跟你沒有半點關系,學習的熱情也就變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
為什么我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沒法按一開始想的決心去做呢?
事后,要么悔恨,要么自圓其說。還是沒有任何改變,美好的計劃反而變成了壓力與煩惱,成了焦慮的原因。
千萬次在夢里問自己,怎樣才能讓自己輕松而高效的改變?為什么想改變而又力不從心?答案即是我們拖延癥、懶惰癥的解藥。
今天,我們來一起“設計陷害”自己,讓自己“入坑”,真正愛上學習。
先回到一開始,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知道重要性,卻沒有做,或某一持續去做,這不就是“明知故犯”嗎?
想每天早起學習,想一年讀多少本書,想考什么證,想通過學習自我提高來獲得更好的報酬。
想早起卻睡過了頭;鬧鐘鈴響了,關了并哄騙自己,再睡一會會;刷幾分鐘朋友圈再閱讀等等。
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二者總在撕扯爛打。
理性上知道重要性,驅使著感性;感性上懶惰拖延,又支配著理性。計劃就毀在理性與感性的恩恩怨怨中了。
真是一個腦,兩條心。內心和頭腦常常各自為政,根本無法達成一致,這也是所想和所做之間的隔閡與鴻溝。而改變一個行為,只能讓他們協作,友好相處。
我們先在理性腦上,來給自己挖坑。
一個人的理智面,也稱為反思系統或者自覺系統,這部分自我能夠深思熟慮,能夠分條縷析,能夠思索未來。
看到一個優秀高進的人,我們去分析他為什么那么優秀?看到一個成功的人,我們去解析他為何那么成功?
答案重疊度最高的肯定是持續不斷的學習,通過對標他人,來內觀自己。
一個人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持續不斷的學習?
第一是因為已有的知識在半衰,而我們擁有的知識每天也在變得越來越過時。不斷更新,才能與發展接軌。
第二是因為世界變化快,踩著時代脈搏的人越來越多,要么out,要么go. 自己不甘落后,只能保持前進,,不光為今天,還有不遠的未來。
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就多看看身邊那些優秀的人,來喚醒沉睡的心靈吧。
結合自己的當下需求與美好未來的謀劃,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并做分解,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天,帶著任務和問題學習,以目標來驅使自己。但在理智面上,學習的重要性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可難的是如何保持學習呢?
這就像是“象與騎象人”,看起來是騎象人在駕馭大象,手握韁繩,一副領導模樣。但事實上,騎象人對大象的控制水平忽高忽低,并不穩定。
如果大象與騎象人的前進方向意見向左,那么騎象人就會落敗,毫無還手之力。
大象打敗騎象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
而這頭大象就是我們的情感面,感性腦,沒法改變本性,只能順著它的心意,喂養它。也就是學習要有激勵與反饋。
完成每一天的學習計劃,口頭表揚自己;解決一個問題,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好好慶祝一下。
比起漫無目的的學習,與當下需求為結合的學習計劃,更容易有反饋。
要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成績變好,工資有加,職位升階,都要犒勞自己,給自己甜蜜的好處,來鼓勵“大象”的積極性。
同時,學到一個不賴的做事方法,悟到一個不錯的見解,Get到身邊人不知道的姿勢點,等都要隨時賣出去,這些都是談資,讓你魅力加分,越來越有成就感。
雖然這很虛,但這種“優越感”確實讓人心里暗爽,有助于一個人繼續保持學習,讓“大象”愿意配合“騎象人”,讓你時刻覺得“學習真好”。
大象渴望及時享樂,騎象人則正好相反。騎象人擅長超越當下,深謀遠慮。如果只是靠理智腦來執行,往往要靠較大的自我控制力,也就是意志力。而一個人意志力再強,它也是有限的,終會耗盡。
耗盡之時,精疲力盡,重整旗鼓再戰,就要付出更大的心力。
理智腦理性有限,感性腦激勵也有限,還需要一個情景來保“學習之命”,那就是圈子。
喜歡什么就去認識同愛好的朋友,要學習,就要結交愛學習的圈子。不管是線上線下,結伴同勉,相互影響,裹挾前進。
如果暫時找不到,不妨自己建一個這樣的圈子,到時候你就會切身感受到這種陪伴成長的力量。
要想改變一個人行為,不僅要改變周圍的環境,還要影響這個人的內心和頭腦。
理智上給予明確指示,情感上激勵并有效反饋,讓二者相依相偎,再通過找到同類人來共建圈子,讓自己在其中浸泡感染,這三點最好在一起,一起設計。
學習計劃如果不付諸實踐,也不過是個念頭,你自己永遠都沒有任何關系。
付諸行動很辛苦,但辛苦是成年人的家常便飯。而痛苦,尤其長期痛苦是反人性的,因為一個人意志力也會油盡燈枯。
所以,flag要立,讓朋友監督,倒逼自己,但更要“設計陷害”自己,讓自己覺得學習雖然辛苦,但不痛苦,慢慢也可以培養出感情,讓“學習”覺得你是個靠譜的人,“發生關系”則是水到渠成。
經過一番設計后,你就會發現,愛上容易,忘記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