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園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現狀――讀《課程的邏輯》之十五

? ? ? ? “滬杭盡飛花,皖廬逐春夏”

? ?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鐘啟泉著,在《課程的邏輯》一書中闡述:“學校文化的變革是課程與教學最深層次的改革,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正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課題。” “課程改革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為創建新型的、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提供了契機。”“以學校文化的底蘊去奠定新生代學習發展的基礎。”張楚廷在《課程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在一個更寬的背景下來闡釋,“課程是學生在學校里可以習得的各種文化的總稱”。

? ? 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文化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在動因。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校本課程開發是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適應青少年多元價值追求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本身就是文化與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觀念、內容和管理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從本質來說,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一種文化建設。

? ? 綜觀國內研究成果和學校現狀,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和思考,但目前對于高中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案例并不多。即使有些研究實踐,且大多是將學校文化建設和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分裂開來研究的。因此,本論題的研究旨在總結滬杭等高中名校校園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現狀,從而結合合肥七中實際,更好地將校園文化建設和校本課程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 ? 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是相關聯的。學校文化核心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既是挖掘和展現已有學校文化的過程,亦是進一步改造并推翻多少年以來的“千校一面”的最妥帖的方針政策。學校如果以學校文化為靈魂開發主導校本課程,那么終將會贏得人才輩出的美名美譽,也終將會成為民眾追尋成家成才的勝處。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滬杭兩地各學校已充分挖掘學校自身文化資源,多元呈現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形成“校校有特色”的新局面。

? ? 比如,杭州四中一百多年來,創辦于1899年,其前身是清末的“養正書塾”,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杭州最早的三所省重點中學之一。馬敘倫、徐志摩、郁達夫、厲麟似、華君武、劉吉等文化名流和丁舜年、程裕淇、杜慶華、葉培健等十余位兩院院士曾在此執教或求學。經過了110多年櫛風沐雨和幾代人弘文勵教,四中人擁有了傳承百年養正魂魄的底蘊和鑄造千載樹人偉業的氣概。這種底蘊和氣概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 ? 走在杭州四中校園里,到處可以體會到“養正”精神,學校里有“林啟塑像”、“養正種植園”等等。四中正以“嚴謹、求實”的校風,“正直、儉樸、尚禮、揚善”的校訓以及“養正尚德、求真立人”的辦學理念,堅定辦學的根基,優化教育的過程,成就學校的未來。杭州四中課程思想基本構架為“一體兩翼”,即育人為體,科學求真和文化養正兩大特色,即兩翼。一體兩翼聯建,兩翼依托一體,主體與特色分明。

? ? 學校課程系統由主體加特色課程構成。主體部分由六大領域組成,它們分別是語言領域、人文與社會領域、數學與科學領域、技術領域、體育與藝術領域、綜合實踐與活動領域六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分別分為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三個層級。各領域學科在該體系下建立與分類分層教學相適應的課程系統。隨著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杭州四中“文化養正”和“科技求真”兩大特色課程群在逐漸成型,逐步優化,板塊也在不斷增加的過程之中。目前,文化養正特色課程群由四大板塊構成:“身心健康與籃球運動”、“音樂修養與合唱、管弦樂”、“養正文化熏陶”和“國際理解”;科技求真主要表現在三大板塊:科學基礎、網絡學習與技術、養正種植園實驗。

? ? 校本課程作為一種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并列的課程形態,其開發主體、開發模式等不同于國家或地方課程,需要一種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協商的課程開發制度,這對于學校文化的重建無疑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 ? 比如杭州學軍中學作為一所浙江省首批重點中學,辦學宗旨明確,立意深遠;教師敬業奉獻,名師薈萃;學校管理嚴謹,校風優良;教學質量優異,人才輩出。學軍中學始終堅持“學教和諧,因人施教,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十六字辦學方針,堅守“質量為本、規范為重、學術立身、文化立校”的辦學思路,恪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以“懷揣教育夢想,培養有徳、有識、有才的領軍人物”為辦學目標。多年來已形成獨特的“以培養師生責任心為主旨,以內驅型教學推動力建設為主題”的辦學特色。

? ? 學軍中學的教師用愛與責任推動教師的教育內驅力建設,用正確的學生觀生成教師的教育內驅力,以“嚴明要求,嚴格管理,嚴實教學,嚴謹教風”等相對嚴格的管理凝聚教師的教育內驅力,以“愛心立校、責任強校、科研興校、質量榮校”提升教師的教育內驅力。以“親和力、學科魅力、課堂吸引力”推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建設,以“自信定位、自覺求知、自我完善”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走出了一條注重內涵、彰顯特色、追求卓越的特色之路,也在浙江省教育界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 ? 比如學軍中學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開展激發學生內驅力的班會課研究:開展家史教育;著眼于國際競爭,倡導學生立志向,恒志氣,養志趣;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體現生命特有的崇高價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來自于自我實現,來自于家族升華,來自于民族復興,來自于人類進步。內驅力建設的抓手之一:自信定位,立志向,恒志氣,養志趣;學校活動與三志教育相銜接。開設《學軍大講堂》,每月一次,請著名校友、大學校長、專家學者、成功人士定期作講座。內驅力建設的抓手之二:自覺求知,引領學生從“自在”走向“自為”,學習上“自主當家”。立足于無師自通的預習,立足于觀點碰撞的聽課,立足于真正理解的鞏固,立足于全面掌握的糾錯。內驅力建設的抓手之三:自我完善,不斷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明白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學科興趣等特點。“三自”教育的抓手——情感激發:開展《分享生命中的感動》征文比賽,在“知,情,意,行,信”的心理機制建設過程中,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情感的激發”與“意志的強化”上。

? ? 學校文化建設為課程建設提供了豐富資源,課程模式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操作范式。按照課程的操作范式來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可以使學校文化建設更具工作的目的性,操作的規范性,因而自然會有高效性特點。學校新課程文化重構需要載體,需要操作思路;校本課程建設需要內容和資源;學校文化建設為校本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內容,校本課程建設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形式和操作思路,一體二用,形成互補,一為載體,一為內容。

? ? 比如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創建于1960年,原名鞍山中學。1978年被命名為區重點中學。2002年更名為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后,學校辦學與發展得到同濟大學強有力支持,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學校曾連續12屆(自1986年始)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同時學校還榮獲“全國教育技術運用實驗學校”、“上海市中小學行為規范示范標兵校”、“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 ? 2002年與同濟大學合作辦學以來,在依托同濟大學促進學校建設與發展方面,取得經驗與進展。文化依托方面,同濟大學成立專家團隊,對一附中進行同濟精神和百年文化發展宣講,萬鋼校長、裴剛校長和同濟大學李杰、范立礎教授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附中也多次組織師生參觀同濟大學校史館、實驗室等文化場館和教學設施,尤其是參加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慶祝活動,師生對“同濟文化”形成認同。

? ? 學校本著“課程是學生在學校全部生活的總和”的課程理念,堅持基礎型課程校本化,拓展型課程體系化,研究型課程自主化策略。以學生創新素養和媒介素養培育實驗為契機,豐富學校拓展型課程,形成與學生創新素養和媒介素養培育相匹配的模塊式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從育人目標與學生成長需求的結合上著眼,建構德育課程體系。學校在德育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五大德育特色品牌”,即學校精神教育、四名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和“模擬家庭”愛心助老品牌項目。

? ? 同濟大學一附中把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和日常管理相整合,設置德育課程有《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課程》、《新生入學系列教育課程》、《學校生活十會》、《班級德育微型課程》、《四認真教育課程》、《形勢教育課程》、《四名人文教育課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課程》、《低碳社會與低碳科技課程》、等十余門。學校采用德育輔導員制度,使全員德育和全方位德育落到實處。其與低碳規范教育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一道,成為我校德育新的亮點。

? ? 學校文化是一種具備系統性要求的組織文化,它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它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及其它實踐活動中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學校主體成員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及行為方式。從根本上講,無論哪一種要素,都必須圍繞學校的精神核心,形成一種氣勢、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現象、一種強力的磁場效應,使身處其中的個體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應,對學生氣質、性格和人格的塑造產生積極的意義,對學生的終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總體上看,三所高中的校園文化建設有三個特點:一是高起點設計;二是項目化實施;三是多元化呈現。

? ? 一所所學校的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體現的學校辦學特色的“核心”,決定學校辦學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榮譽的所向。但也存在遺憾的是,一味以升學為導向,以考分為目標的學校文化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人們以“升學強校”為榮譽為目標,就往往輕視了持名久遠的名校品牌特色優勢,升學強校實驗成功了,可是經歷風吹雨打建設的特色學校文化的美名卻被公眾淡化甚至遺忘了。理想中的校本課程凸顯學校特色、發揮教師教研特長、實施素質教育風范。只有如此,學校文化名校建設,才將會顯示得更加光輝燦爛。

“滬杭盡飛花,皖廬逐春夏”走進滬杭名校之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