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竹思雨
最近一周都在忙著職稱報卷的工作。第一次自己組卷各種的懵,一會兒缺這個材料了,一會兒又那寫錯被退回了,自認平時是個細心人兒,可這事兒完全玩不明白了。
想起報初級職稱那會兒,那時不需要考試就能直接獲得初級職稱證,哪像現在他們新入職的還得考試憑證上崗,想想那會兒還是幸福的。
然后是中級職稱那會兒,經歷了各種考試,年輕同志基本都能考取,對于那些年齡大點的,準備考完退休的,通過率還是低些。
這會兒,我忙著報的副高職稱,媽媽說:“你要是在學校教書,能晉上這個就算是邁進副教授的門檻了。”想想教授這類高大上的詞兒,能與我沾上邊,頓感光耀了門楣。想來這名號對我還是有極大吸引力的。
中級職稱晉完,我便開始著手準備副高報卷的各種硬件條件了,還好根據職稱條例的規定,自動預留出了長達五年的準備時間。這期間工作中每每遇到的棘手問題我都會一一記錄下來,將它們分類匯總加以總結,挖出了一個個深層次的問題,再想辦法去一一擊破。
按照這種方法,我每年都能發表一篇論文,報卷時手中已經攥著5篇論文了。然后,還遇到了一只攔路虎——職稱英語A級的考試。基本8、9年前上學時背的記的,全還給老師了。還好,成績我很滿意,61分,并且一次通過了。對于“我很滿意”說這話時雖然有點臉紅,但想想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那句金句,我也就覺著沒啥了,咱不還多考一分那么。
再就是準備兩個不同模塊的計算機考試、日常工作中的業績成果、各類獲獎證書、繼續教育考試,樣樣都不能少。
這五年每每想起這職稱考試就如鯁在喉,如坐針氈。我也在思考中國的職稱制度是否合理。
之前看了一篇知乎上的文章,介紹了他給妹妹寫職稱論文的經歷,對于那時還沒有準備論文的我有了深深的觸動,那時就在想中國論文的含金量究竟幾何是值得去研究的。這類你抄我來我抄他的,沒有提出任何有實質問題的文章大量泛濫,也催生了發表論文的黑色產業鏈。
我在網課的學習中,陳愛民老師的經歷使我印象深刻。當時他做研究生畢業論文,找來了他想研究那一課題的27-28篇文章,一一試驗后竟無一能重現作者的結果,這令老師很沮喪。
還有論文代寫代發這類學術不端行為,黑編輯漫天要價,都會在你發論文前后蜂擁而至。這談錢那談價,搞得一身銅臭味兒。
也曾經有住院醫師發出質疑,我們一天手術臺上臺下忙的昏天黑地,哪有門診大夫的空閑可以靜心寫幾篇論文?我是理解說這話的醫生的,曾經作為檢驗系統一線員工的我,那時同樣也沒有做學術的時間和想法。
看2017年的職稱評選還是有些許變化的,今年首次把不以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證書作為報考的先行條件寫入了該制度。雖然還沒有實質性取消兩考試,但是改革總是一步步向前推進的。
再沒有更好的制度來取代現行的職稱制度前,大家還是該考試的考試,該準備的準備,學到了總是自己的,心態決定一切。
同在職稱考證路上奔波的伙伴們,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