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顧名思義,社會上人際交往。世界那么大,人海茫茫中相遇的只是少少的一部分,各自生活的圈子也不盡相同,而社交則是把別人拉近自己的圈子,或者進入別人的圈子里。而現在越來越覺得社交不是那么必要。
以前很羨慕那些朋友多的人,后來漸漸地也交了很多朋友,沒事一起打打球,一起玩玩游戲。畢了業開始工作,覺得自己失去了自由,所以每周末都要約朋友出來浪。但是靜下心來想想,這些社交真的是必要的嘛?
我覺得這更像是一種填補內心空虛的行為,很多時候跟朋友在一塊玩得很開心,吃得也不亦樂乎,但是回家的時候又開始焦慮于現狀。這只是麻痹了一下自己,就像買醉似的,醒來一切照舊。
是時候放下那些無用的社交了。最近已經拒絕了8個邀約,在兩個游戲群虎豹騎和絕地大逃殺里隱形,一個多月沒再碰游戲,任何形式上的游戲。
在此期間真的感受到了獨處的好,此前真的很少有獨處的機會,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事情,當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時,感覺思維更清晰,做事更有效率,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要的究竟是什。獨處并不意味著與世隔絕,而是讓你認識真實的自己。
人們總是喜歡去社交,但是你們不覺得社交變得越來越像是應酬了嘛。是,表面上你們觥籌交錯,談笑風生,還互換名片,說著去家里坐坐,喝杯茶。可是誰真的會應這個話茬,都是自恃有情商的人,說著自己都不信的鬼話。過后你再找人家辦事,人家真的會答應嗎,沒什么感情基礎,說穿了只是利益交換,沒什么價值的人,人家哪記得你誰啊。
就像雷軍成立小米的時候,已經在互聯網摸爬滾打了20年,朋友如過江之卿,可他不還是一個一個上門去挖角,哪有什么登高振臂,應者云集,你以為的人脈,完全抵不過更有價值的自己。
不是說要放棄所有的社交,而是要選擇社交的對象。比如你新交了一個朋友,天天跟你吐槽他的不滿,滿滿的負能量,一次兩次還好,時間長了,不得不質疑他的為人處事之道,有時候這樣的交流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了好心情。
而有的人即便奔赴百里,也值得一見。就像高曉松與張大春,兩個略顯清高的人,卻經常一聊就一宿,一次他們相約臺北,時間太晚,也沒什么飯店可以坐坐,他們干脆坐在了臺北的街頭,一人一瓶酒,就著霓虹,聊著人生。再看看先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們選擇交流的對象,可以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素養。有時候人家不愿意見你,其實不是自恃身份,而是沒什么好說的,都是人類,卻未必是一類人。
最近癱瘓了自己的社交,對自己的時間也更加吝嗇,不愿糟蹋,只因有了更值得自己去堅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