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市上某系統的年終總結會,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沒人打我罵我,也沒人怠慢我,可我坐在那里的一個小時都在煎熬,像有兩只手粗暴無禮地不斷撥弄我的腦袋。
這是一雙無形的手,令人厭煩。
在那密閉性極好的劇院里,三只高保真話筒對著的一張口,將我的心情擾亂到如此境地。
那是一張領導人的口。口中發出的聲音具有高音調、高頻率、高抗擾的特點,被這種聲音包圍比患“三高”的殺傷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每一句話都像在喊。每個句尾都適合加感嘆號。每個字出口都“叨叨見血”。河東獅吼也不過如此。
這張口還在竭盡全力喋喋不休,我就已經想逃了。環顧四周,皺眉頭的、捂耳朵的、低頭玩手機的數不勝數。
那張口最終還是停了,所有人像得到救贖一樣涌向劇院的出口。
或許很多人都曾有同感,生活中一張口說話就令人反感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他們習慣提高音量和發聲頻率來強調自己發言的重要性,甚至借此賣弄自己的滿腹經綸。殊不知,這樣的聲音已經暴露了說者的粗俗。
你是否發覺,無論何時,柔聲細語都比粗聲大氣更吸引聽眾。
你說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用什么語氣說話。
我喜歡北京衛視的說話節目《我是演說家》,魯豫和樂嘉一張口就能吸引聽眾,為什么?不僅僅因為他們說的內容切中時弊,更重要是他們的聲音好聽,聽他們說話讓人舒坦。
如果把魯豫演講的內容換作上述那張口來講,天哪!我還想逃。
電視節目的主題是演講,演講是要表達觀點的,魯豫演講時尚且不急不躁,娓娓道來,日常生活中,我們說話不需要像演講那樣表達鮮明觀點,所以沒必要那么“擲地有聲”。
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那些說話聲音不急不緩、不高不低、有條有理的人更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
就算從未謀面的人,通電話時你聽到甜美溫柔的女子聲音,或者富于磁性的男子聲音,想必也會想像對方是美女或者帥哥吧?
好吧,原諒我有點想入非非了。
言歸正傳,其實說話時發出讓別人愛聽的聲音并不難,我總結了一下,大致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控聲有度。說話聲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以對方對聲音的感知舒適度為準。
二、吐字清晰。說話字正腔圓、發音標準,盡量不說方言。
三、輕重緩急,頓挫有度。聲音要柔和,語音語速隨語句內容適當作調整,保持不急不緩,起伏適度。
四、語氣真誠,情真意切。做到這一點就要多站對方角度考慮,說話時注意照顧聽者情緒。
五、切忌嘮叨,言簡意賅。再好聽的聲音,一旦成為嘮叨的工具,便會讓人避之不及。
?如能做到上述幾點,再加上說話時大方的儀態和儒雅的氣質,就能為你的形象大大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