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什么樣的?喜歡看科幻的我,看《三體》,看《人之彼岸》……我思考,人工智能時代,人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有愛心懂得心靈溝通、有胸懷有見識、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
于是,學習的方式也要變革。
我想讓孩子在童年多玩耍,多體驗,從體驗中獲得成長,保持好奇心、想象力與創造力。
馬云:“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今后人類和機器未來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是體驗的競爭。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Stuart Brown)用了42年,采訪了6,000人,了解他們的童年生活。
數據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后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環境。
科學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對于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都至關重要。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觀點: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如果幼年時“沒有玩夠”,社交、 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對動物行為的研究證實了玩耍的益處以及它在進化上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講,玩耍能讓動物(包括人類)學會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即便成年后,人們仍會受益于幼年時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樣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的一篇報道表明,從1981年到1997年,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縮短了 1/4,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父母犧牲了孩子的游戲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課外活動——從幼兒園開始。
然而,正是隨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讓孩子更具創造力和協調能力。
兒童如何從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活動中獲益呢?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與同齡人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佩萊格里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里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通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無法接受的。”
參加團體式的實踐活動剛好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與優秀同齡人一起玩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