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題材我一向讀得不多,之前讀到王晉康的《海豚人》,大有驚艷之感:
當地球不再適宜人類生存,僅存的潛艇中的人類,如何保留下生命的種子并繁衍生息?當基因改造之后的“海人”被證明并不足夠強大,仍然不能在新的環境中強盛起來的時候,外觀上顯得更“離譜”的“海豚人”成為另一個技術上可行的選擇。
海豚人的樣子,根本不像“人”,可是他們更強健,更適宜災變之后的生活環境,能夠迅速繁衍壯大。并且,他們擁有人類的思維,人類的感情,人類的喜怒與哀愁,并且根據新的環境建立了新的社會倫常。那么我們是否能接受?我們是否能認同這就是人類的成功延續?
一個遙不可及的設定,卻讓人禁不住思考:人之所以為人,標準在哪里?要依據什么,才讓我們確定這個生物還是“人”,是與我們同一族類?那時我的答案是“倫理”,因為海豚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他們內部存在禮教、儀式,這是人類社會的產物。
最近,我又一次陷入危機和焦慮感。常有舉目四望心茫然,四面困境步維艱之感。靜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我為什么要活著?為什么別人看起來都那么正常,我卻把自己的牌打成這樣而且陷入抑郁根本出不來?
甚至我還想,如果我沒有家人和愛人,不需要擔心給人帶來痛苦和麻煩,那么我便結束生命,又會如何?……不敢想下去,就只能把自己放進很忙很忙的狀態。于是在又一個無眠的夜晚,我重新讀了一遍《海豚人》。
這一次,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答案,我想是“遠憂”。我種種的危機和迷茫,也算一種遠憂的產物吧,抑郁,不是我的罪孽啊。
也很巧的,假期又讀到王晉康的另一部作品——《生命之歌》,讀著讀著,不自覺竟已經熱淚盈眶。
《生命之歌》,講述了科學家孔昭仁經過多年努力,成功創造了一個生物機器人“元元”,以孔家小兒子的身份和孔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為了元元能夠正常成長,一家人都對元元隱瞞了他的機器人身份。但在元元五歲之后,他的身體生長和心智發育都忽然停滯了,而孔昭仁也從此性情大變,變得十分陰郁……四十年過去,元元的“姐姐”孔憲云已屆中年,而元元依然還是五歲的“傻弟弟”模樣。孔憲云的丈夫樸重哲無意中發現了生命的密碼,讓元元真正的“活”了起來……
這樣的題材,難免會觸碰到一個深刻又玄妙的問題——“生命的密碼”究竟是什么?
在《生命之歌》中,生命的密碼是“求生欲”和“繁衍欲”。——想要活著,害怕死去,想要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想要讓族群繁衍。而機器人,不會害怕危險和死亡,沒有情緒的波動,一切都由程序預設,遵循指令。也不知道這算是優點亦或是缺點,但必然是它與人的最大區別之一。
一卷生命之歌的樂譜,讓樸重哲“啟動”了元元的求生欲和繁衍欲,卻意外引發了一場爆炸。樸重哲搶救無效離世,而通過技術修復的元元出于繁衍欲,真正“活”了過來,想要將生命賦予更多的機器人和計算機。
孔昭仁和孔憲云,因樸重哲之死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但父女二人也相繼意識到,當元元的求生欲和繁衍欲覺醒,機器人終會走向人類的對立面,爭奪生存繁衍的利益。是否要親情和理智的斗爭,讓抉擇變得至為艱難。
作為陷入抑郁焦慮情緒的人,我在閱讀中反復問自己,如果活著本身就是意義,你還想活著嗎?你真的不再有活著的欲望了嗎?
或許現在ending還是太早了吧。或許生而為人,我不該辜負奇妙的求生欲才對。
那么就活著吧,希望早日找到奮戰的方向,有滋有味,投身奮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