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忙碌有序的清晨,我送女兒到學校,她說想上廁所,我便陪同她一起進去。
學校衛生間安裝的全是矮小的兒童式馬桶,很人性化。但是我突然發現衛生間的手紙質量真是不敢恭維,輕薄若紗……
我說,“孩兒,這么薄的手紙,你用的時候一定要多疊兩張啊。”她卻很淡定地回答我,“媽媽,兩張可不行,我每次都是疊四張。”“哦,那好那好。”我答應著,在她自信的語氣里我突然發現了她的成長……
這里的孩子都是四歲上學,學校和幼兒園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學校意味著獨立。
去年開學前,她剛滿四歲半,那時我覺得首要任務是教會她把自己的小屁屁擦干凈。
有些家長告訴我說,如果有問題可以告訴老師請求幫助。我想了想,覺得依賴老師不如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學到本領,解決內需可以隨心所欲,不必可憐巴巴去要求或等待別人來幫助。
我通過做游戲,玩具娃娃示范,手把手地教,到最后讓她獨立完成。當然一開始,放學回來,小內褲總是“詩”情畫意,每次我都不忍直視地默默拿去洗了……慢慢地過了半年,就發現情況漸漸好轉。
什么是成長?學會自理就是成長。從吃喝拉撒到穿衣戴帽,從刷牙洗涮到整理玩具,從生理上的自理最終過渡到心理上的自立……
我實實在在地感到,西方人培養鍛煉孩子自理能力確實比我們要早一些。
他們每天清晨在校園列隊后進入教學樓。然后自己脫掉衣帽鞋靴,換上便鞋,將衣物和餐盒放置固定地點。課間的時候,再重新穿戴整齊,拿上餐盒去院子里吃喝活動,課間結束回到教室,再次脫下衣帽鞋靴……如果遇到體育課,就換上運動服和運動鞋……放學之時,再更換穿戴一次。總之,一上午下來,穿穿脫脫至少要四次,對于一年級的四歲兒童來說,這并不容易。
有一次,我發現她的餐盒未動,問她為什么沒吃,她告訴我,媽媽,今天我慢了,剛穿戴好下樓去,鈴就響了,我來不及吃,就趕緊又上樓去換衣服……我想象著那個小人兒手忙腳亂的樣子,有些心疼,但是我只說:沒關系,加油,下次盡量快一點,就可以有時間吃到東西!
這應該也是一種西方教育方式吧,在一次次穿脫衣帽鞋襪的不斷重復過程中,孩子們就漸漸學會自理,得到成長。
昨天和我媽媽視頻的時候,孩子說,姥姥我去“米格后”啦,姥姥就問是啥呀?其實就是一個超市名稱,寶兒一字一頓地說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對我說“對于我姥姥這種人,就要一個音一個音地說話。”
我忍俊不禁,笑她一副大人的口氣。然后也暗自慚愧起來,視頻交流的時候,我很少考慮到媽媽年紀大了,聽力不好,加上網絡信號有時不暢,應該放慢語速的。小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換位思考,體諒到他人的難處。
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又是成長。
寫到這里,突然驚覺明天就是吾兒的五歲生日了。回望五載,悲喜交集,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寶寶的第一聲啼哭,看我的第一眼,第一次微笑,第一聲叫媽媽……我也依然清晰地記得她給我講的第一個故事,學會的第一首兒歌。我珍藏著她的每一副涂鴉,每一個丑陋得可愛的手工作品……我深深地知道這一切都將成為我最寶貴的財富。
一切我都記得,但是,我依然怕有一天我年老體衰,記憶減退,終將不再記得。于是我從生下她,就開始每月記錄,記錄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童言趣語,調皮搗蛋的故事,每一次的進步與變化……
我突然想起周圍有一些朋友和同學,是丁克一族,他們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有些人甚至覺得必須有一定經濟基礎了,才可以生孩子。
我終于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說幾句了。因為他們沒有孩子,所以他們很難體會到,孩子就是父母真正最大的財富。他們也不會明白,歲月漫長,孩子在某些時候甚至是父母們生活中強大的精神動力。
有人說女人生個孩子才稱得上是真正完美的女人,而我覺得不是完美,應該是完善,受益的是自己,成長的也是自己。而且只有做了母親的女人才能在照顧下一代的過程中體會到愛與關懷,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祝吾兒生日快樂!
2016年2月29日夜于s市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