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思維導圖
接觸思維導圖時間不長,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用導圖的契機現在想起來還是記憶深刻,那是由于工作中發生了一系列問題,促使我對工作進行重新檢視。我在做什么,我的工作和其它工作相比什么特點,如何才做好?
我開始梳理,以一個客觀的心態去觀察,看自已每天都在忙什么,做的如何,為什么會出錯。根據觀察結果對工作重新做了定義:難度不高,復雜度比較高。難度不高說的每個問題技術難度都不高,單獨解決都比較容易;復雜度較高指的是解決問題時需要考慮維度較多,考慮到各個方面,當所有技術要求均需要滿足時,簡單的問題可能就不簡單了。工作失誤的造成,主要是自已處理復雜度問題能力與工作要求相比有不足。考慮問題面偏窄,所以才會經常出現顧此失彼,工作內容前后矛盾等現象。
為了解決問題,我需要一個工具、或是方法。我開始尋找,通過書籍、網絡,思維導圖開始過入我的視野。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工具,有不同的用法,能不能用它來解決復雜度的問題?我對工作內容進行整理,找出各個技術指標間的相互聯系,對于各種問題,找出影響它們的變量位置,通過整理后,形成了一張導圖。工作中再次遇到問題時,我開始面對導圖思考,問題和導圖開始相互影響,導圖開始變大。慢慢的,思考的維度明顯增加,大腦負擔減輕,和以前相比,工作更有效率了。
面對導圖,為什么會更有效率,為什么負擔會減小?
我審視自已的工作過程,面對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往往是螺旋式的,不停往復、失敗、嘗試,在各個維度上尋找問題所在,考量各種改進對解決問題的影響。解決問題的過程,我最終是在大腦中給自已搭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場景,改變、驗證、反饋,在這個場景中循環往復,最終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個場景,如需解決類似問題,還需要還原這個場景,并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繼續思考,才能比較快的解決問題。
原有的工作習慣是用文字來描述這個場景,不停的記筆記。還原場景,閱讀文字和閱讀圖形相比,圖形會更加容易一些,效率更高,當然大腦的負擔也會減輕。這就是我現階段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用導圖來描述場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帶來另外的好處,和同事交流更順暢,對于問題更容易形成共識。為解決問題開始討論時,同事也能對著導圖,說以往導致問題的那些個維度已經考量過了,這個問題的再次出現,是不是設計還是有遺漏的地方,需要添加更多的維度。同事在你工作的基礎再次有所發現。這是不是傳說中的團隊持續改進?
解決問題需要合適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維導圖作為一個工具,大家在遇到需要解決復雜度問題的場合,可以作為解決工具之一進行選擇。
(根據聊天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