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被種下了這樣的信念——正確無比重要,必須證明自己是對的。
在做家庭關系咨詢的時候,常常問到一個問題——你是要幸福,還是要正確?
很多夫妻一生都在爭論誰對誰錯,誰好誰壞,在一個需要“放下是非,敞開心扉”的領域里,兩敗俱傷,一生未果。
我們追求正確只是因為恐懼犯錯,就像追求成功只是因為恐懼失敗一樣,當背后的驅動力是恐懼時,想要的往往和得到的適得其反,如同追求光明的人體驗得最多的竟然是黑暗。
有一種痛苦:我是正確的,然并卵......
本周,李笑來老師帶領我們重新認識了——正確的價值,破掉對“正確”的片面執著,用更廣闊的視野認識并堅持“正確”,從而收獲其成果。
大多數的痛苦都是幻覺——那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而非永久不變的真相。
據說排名第一的痛苦是——“這世界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那些自殺的人通常是陷入了這樣的幻覺。
事實上,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施舍給你的。我們一路走來,無論如何都與這個世界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一定聯系,而生命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對于正確的偏執,也是幻覺,很少有人認真想過:
正確本身,其實很可能并沒有什么價值。
大多數人習慣性地“一根筋”,只會單緯度思考,從來不去想事物的另外一個緯度。
比如當你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別人也都是正確的話,那“正確”本身的價值并不大。當你是正確的,可別人都是錯誤的,這時候,“你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
若我們用兩個維度思考價值,那就相當地清晰明了。
特立獨行本身的價值并不大,和正確本身一樣,但,特立獨行且正確,就價值巨大了。
這種利用雙重緯度來思考問題的方式,給我很大的啟發,背后依托的仍是元認知能力。
可為何當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而你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并不認同時,你會痛苦呢?
因為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錯了,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而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我們很少理性地思考為何需要別人的認同,就那么任恐懼驅使,盲目地活在別人的看法中。
從底層來看,有兩個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絕大多數人是“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的不是好壞對錯,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顯得好看......
進而,“表現型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輕松,獨立判斷很困難。躲在眾人之后,便擁有了虛幻的安全感,而要付出的代價便是泯然于眾人,無法享受“特立獨行”帶來的成果。
風險與收獲往往是成比例的。“進取型選手”則是那些堅持獨立思考,耐心等待結果的人。
僅僅是想得正確還不夠,一定要付諸于行動才有實際意義。比起“想錯了”,更讓人惱火的難道不是“想對了但是沒有行動”嗎?
我曾經向泰山禪院的丁師請教,為何有些事情我明明知道很好,卻不敢去做?他說,因為你還沒真明白。
笑來老師也說:“如果一個想法,沒有正確到讓你愿意為它付出行動,那說明你對它還不夠有信心。”
兩人說的是相通的,知道正確卻不去做,要么是因為知道得還不夠深,要么是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
只有當這些特立獨行,是正確的且有利于自己成長的,它才真的有意義,并且值得你為它頂住壓力,堅持下去。
真正的勇氣,是在知道危險之后,依然有能夠戰勝它的力量。這種力量源自于自己的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簡單地意氣用事。同時,有足夠的責任心,愿意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后果。只有這種“有勇有謀”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
最終,正確的價值絕不是用來自我安慰或拿去炫耀的,正確的想法與合適的行動結合,化為改變人生的切實助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