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學點兒邏輯學,邏輯使人存在,情感讓人豐滿。
推薦一本小書:《簡單的邏輯學》,我讀完這本書有三個收獲:
一是要時刻保留好奇心。
如果長大有一萬種好,都被消失的好奇心相消。小時候看什么都新奇,對什么都感興趣,才有了「十萬個為什么」,才有了你不斷進步;慢慢長大后,怕煩別人,怕自己丟人,于是將自己設置為默認模式,不再對新事物感興趣,不再想探究為什么,開始對一切習以為常,直到有一天,你對自己說:天是藍的是因為它一直是藍的,火車能跑是因為別人設計的能跑,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是因為領導規定的,房價高是因為當局者不作為,你失去了熱情,失去了洞察力。
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邏輯學中,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被強調得最多的,因為它們簡單到讓我視而不見。學習邏輯學,讓我重新開始多問為什么,讓我不再只是為了接受而失去思考。
二是加深了對物質間聯系的必然性的理解。
從小時候常聽老師說起的「萬事萬物皆有聯系」,到后來學數學的「計算與證明」,都在講聯系和邏輯,那時候知道事物相互依存不孤立存在,也知道證明過程要嚴謹自洽,但體會不到聯系的精妙,理論懸在空中,有形無質。時間往前流,有過經歷感受后,當我回頭看變化時,方才察覺到其存在,就好像突然間感覺在過去經歷過相同的場景,你看不見,卻又像空氣,無處不在。即便理性與感性結合的人也莫不如此。
以前大家說要理性交流,是完全的,絕對的,是不能接受理性與情感共存的聯系,就如那理性呆板的人。倘若真要完全理性,又會被一些人說成不懂變通,不講感情了,這種矛盾的平衡才最有趣。
人類天生是情感動物,把我們的情感完全剝離出來,即便是短暫的,并進行純粹理性的論證是不現實的。思想,即便是最純凈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情感的浸染。因為每個思想都是人這種天生的情感動物構思出來的。
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所以不要試圖將情感完全排除在外。
三是對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產生了新理解。
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生活,因為你只是聽了。道理是靜態的,但生活需要自己體驗。「過」是個動詞,你得真去過了,才有可能談過好。所以,大家說要把理論引入到實踐里,指導自己的行為。但不是讓你立即去用,很明顯有時間緯度的變化,不過因為太簡單反而被忽視。
那些早已經聽煩的道理,并非你自己經歷后總結出來,所以很難有深刻的感受,如果讓你用這些理論去指導將來的行為難免門檻過高,阻力較大。但當我們把它放在自己過去的經歷中做對照,通過檢驗過去,通過假設,用理論指導你在現在做出新的選擇,從而設想產生不同的結果,以期達成認同,理解道理。當你在接受這些之后,再用它們指導你即將應對的同一類型問題,并對將來作出合理預測,進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回過頭看,我們在指導當下預測未來前多做的一步,回顧分析每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兒,就是邏輯學里的歸納法,從特別到一般;然后運用演繹法,依據一般性的必然結論到特別的個體,即指導我們基于特殊情境對未來作出預測,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作出可能有效的應對。
還記得培根的話嗎?
他說: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完整的生活就是這樣的綜合體,你想過好,就從邏輯學開始吧。
好萊塢著名導演、演員、編劇倫納德·尼莫伊有一句話:
邏輯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終點。
這里結尾,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