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發公祠游記
秋高氣爽的宜人天氣,如能在周末放下工作,到郊外走走看看總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好事。
昨天晚上,我和小伙伴們商議好,本周末前往清遠陽山縣一探藏在深山的一座“皇宮”。
周六早上7:45分,時代準時在樓下和我會合了。在約定好的早餐店里,老板娘笑面相迎,我和時代點了早餐。此時,六郞、毛毛和阿峰也到了,大家早餐后稍作整理,8:00準時驅車出發。
一路的歡聲笑語,我與毛毛,還有阿峰三人輪換著開車,所以倒是輕松。自南往北18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也是走高速的,所以不用2小時我們就下了高速,轉而向西繼續前進,粵北的丹霞地貌突顯出靈秀之氣,這是珠三角較少見的。
陽山縣屬廣東清遠市,位于粵北偏西,東與英德市接壤,南臨廣寧縣,西與賀州相連,北與連州相通。我們從廣州上大廣高速轉許廣高速也是挺方便快捷的。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陽山縣的學發公祠,網上了解一下,學發公祠位于廣東省陽山縣七拱鎮,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其先父朱學發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故而稱之“廣東布達拉宮”。
我這次就是慕名而來的,下高速后不久便進入七拱鎮境內,鄉間村道現在也修得平整寬闊了。鄉間氣息濃厚,極目遠眺青山巍峨,近處峰林如筍,拔地而起。時值秋天了,無邊的稻田正由綠轉黃,微風過處,稻浪起伏。剛打開車窗,稻谷的味道飄然而至,這是鄉間的氣息,對于城市人來說,這可是一場滌蕩心靈的盛宴。
按照導航行駛,即將到達目的地了,我們將車子停放在指定的停車場,下車所見是剛修好的仿古別院式接待處,但沒值守也沒看更。
走出停車場,驟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座“宮殿”,非常令我震撼!據資料顯示,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建筑風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門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聯。十一匾中,國民黨黨政軍要員余漢謀、李漢魂、陳濟棠、鄧澤如的手筆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聯均為清末科舉榜眼朱汝珍所作。題寫人身份與匾聯水準之高,在粵北實屬罕見。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陽山縣志》序中有這樣的描述:“見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近百年過去,學發公祠仍保存完好,不僅被陽山人視為本縣瑰寶,更成為當地知名景點。無論從建筑規模、建筑風格,或從文化底蘊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價值。
朱汝真其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時代,父親早喪,家境清貧,但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得富裕姻親資助讀書、赴考。在縣學考取優廩生后,入讀廣雅書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拔貢第一名、再于北京會考,得一等第十一名。
光緒二十四年上京朝考之后獲得欽點,授職銜“七品小京官”,旋升刑部六品主事。
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鄉試中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殿試以第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誥南書房行走、奏翰林院編修。
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畢業 后回國。
宣統元年(1909年)為了擬定「商業法」,奉派往中國各地商埠調查現代商業操作習慣,提交長達數十萬言的調查報告。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委派往貴州出任主考。
了解他的歷史,就如讀懂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學發公祠始建于1923年,歷時12年,基本落成于1935年,為粵北華僑建筑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東北矗立。面寬90.8米,進深120.5米,整體建筑總占地面積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東西兩廂三部分。后座又分為主樓及東西兩附樓。
學發公祠被稱為“廣東省華僑建筑規模之最”。建祠人朱海均(1875~1951年)是陽山縣七拱鎮朱屋排人。解放初期,這座擁有182間房屋的大廈被分給農民居住,五十年代后期起,政府用作華僑農場和農業種子示范場,安置部分歸僑和農工。學發公祠于1987年6月被列為“陽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漢湘從馬來西亞第一次回國觀光,目睹祖國和家鄉的巨大變化,心情激動,感慨萬千,在他父親朱海均愛國愛鄉精神的激勵下,在落實僑房政策時,自愿無償地將面積為5659平方米的學發公祠主樓捐贈給陽山縣人民政府。
由于景區是陽山縣重點保護文物且并不對外開放,看來我們是無緣進去深入了解了,于是隨便在外圍拍照。
此時,一老者向我們走來,看上去也是七八十歲了,雖然拄著扙走路,但顯得精神而友善。我主動上前禮貌打招呼,他也能是廣府話的,而且沒有清遠口音的聲調高,更易交流。老伯姓馮,是本村人,他見我們對學發公祠如此大興趣,便與我從頭細說,我請他在大宅門口的石墩坐下來。他說他小時讀書便是住在這座公祠里面的,里面好大,住下整個村子的村民,讀書的書塾也在里面,后來朱家旅居海外的后人回來后才將他們遷出交回政府保護下來。馮老伯指著門口的臺階石板說,建造這座大宅的一條石板,相當于當時一擔花生,還有就是這些材料大部分都是從海外買回來的,可見屋主是何等富裕。他說朱汝珍本是一名讀書人,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以朝考一等欽點七品小京官,簽分刑部江蘇司行走,開始了仕途生涯。他的后人凡是從此大宅走出來的,則都是經商的富貴人家。
我問馮老伯我們可否進入參觀,他說不準的,除非縣政府有人來參觀才可以跟進去,平時是不開門的,我瞬間萬分失望。
但是,故事總是峰回路轉的。此時,正好有人討論說今天來了個政府的官員,現在和看更溝通要進去參觀,我們可是興奮了。那個官員也是挺和善的,回頭與我們說,大家進入去不可抽煙,有序進入自由參觀,但不能損壞任何事物,我們當然遵守規則的。于是,大家異常興奮的進入大宅參觀。
印象中,我從主正門進入,三進均是挑高的一層土木大屋,部分防守外圍的廳房都分隔二層,石條、石板、石磚雕花畫紋,用材講究。三進后面是整座建筑的大型天井,就是一個天然的大院落,足可以在里面自如活動,面積大概有十多個籃球場大。
在一排排既相通相連又相對獨立的連排建筑物后面,拔地而起連著一座四層高樓,試想當時就算是有錢大戶人家,沒有極高地位的,技術上是無法做到的,聽聞連建筑工人也是朱汝珍后人從海外聘請建筑師回來建造的,相當霸氣!
我們登上二三層,樓層的天花板并非一般的木板閣樓,而全是混凝土建筑而成的,相當堅固,門窗大部分已拆空,但門窗框和欄桿全是由麻石雕砌而成,每扇向外的門都用石板鑲嵌,上刻各式對聯,中西結合的這么一大座建筑,就算是和現在相比也絕不落伍。
登上四樓穿過大堂,正面是一個諾大的天臺貫穿東西,遠眺外圍,大門廣場是一個半圓形池塘,池塘前面一望寬闊的金色稻田,遠山就是連綿的青峰,非常氣派大氣!而且整座建筑物雖然古舊但不殘缺,并且沒有一絲陰暗壓抑感覺,站在上面非常舒適,有如置身宮殿之上。
此時,游人陸續下樓集中,我仍然非常留戀!
參觀過古建筑不少,如此有氣勢且如此令人感覺舒服的建筑,只此一座!
2018年10月15日
【如對此線路有興趣加微信kingswong2008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