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難以忘卻的“端午”

?不知道出于何種緣故,兒時的記憶里除了春節和清明,對于其它的傳統節日沒有絲毫的感覺。春節自不必說。清明節因為要祭拜先祖,祈福后代,不可不誠,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傳統習俗上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年復一年,自小參與和文化熏陶,實際的感受和腦海里印象就比較深刻。

?對比起來,其他節日似乎要慘淡的多,至少我們家是這個樣子的。少時在家的十數年,似乎從來不過春節和清明兩個節日外其他的節日。只是有時候,那一年,父母好端端的從街上買一包綠豆糕或是粽子,才知道今個是端午節;買了月餅,那就是中秋節!

?現在想想,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因為對于世世代代祖祖輩輩永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來說,其他的節日所代表的內涵和風俗與他們的個人階級基礎,生產生活的實際相差甚遠的緣故吧。它們永遠高高在上,五谷不分,不食人間煙火。因此,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保留于名稱,而沒有實質的內容和具體的表現,僅僅成了食品的代名詞。

?所以說,三十年的生命歷程里,對于其他節日感受幾乎寥寥。但有一次的“端午”卻格外的不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那年也是麥忙的季節。家里的麥子已經收割,碾場,揚場完畢,等著下午太陽再曬曬,就可以把飽滿干凈的麥粒裝袋或入柜了,。除了扣除公糧,那是一家子半年的收成。對于剛從饑餓線上剛剛走過來的農民來說是何足的珍貴。

?想想馬上到手的實成,大人們心里是愉悅的;想想相當于割麥,裝麥,碾場,揚場,那個高強度的勞動和熾熱炙烤,骯臟,麥渣扎咬的惡劣環境,比較輕松的勞動和合宜的溫度,我們是高興的!

?三四點鐘的陽光依然灼烈,似乎不把所有的活物烤熟不罷休。蔬花草木,一個個耷拉個腦袋,蜷縮著葉子;雞豬狗牛,一個個都悶不作聲,躲藏在陰涼的角落里。鑒于下午的勞作,母親早早做好飯。我們一家四口坐在前門樓下,慢騰騰的吃著飯。時間畢竟還早,關鍵是太熱了,半碗面就一身汗。

?吃著聊著,一位同村的大叔急走了過去。父親忙著打招呼,問道:吃了沒有?這么急忙干撒去?

? ? 唉……吃撒嘛。收麥去,雨馬上來了,呼雷響呢!

?聽著大人的聊天,我深深的不屑。這么好的太陽,怎么可能下雨?現在才收麥?真懶,我們家都剩下曬了!

?可是,父母的反應卻與我不同!他們看看天,又聽了聽,馬上放下筷子就向場畔奔去。看著父母的陣勢,很少茫然。我和弟弟便趕緊收拾,就在那個功夫就見西邊的天空一坨大大的白色蘑菇云正在不斷的上下翻滾,面積在不斷的擴大。等我們收拾完,才發現云朵已經占領了整個天際,而且已經變成了烏黑色。

?黑色的云朵不斷下壓,下面的空氣變得越發的沉悶和酷熱。看樣子,卻是是要下雨,這些人怎么都成神了?這個天怎么說變就變了呢?剛才還碧宇藍天,沒有一絲云彩,這會兒已然烏云密布。這一切不過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完成了,已經遠遠的超過我的認知和想想。

?但那個時候,光想那個是沒有用的。我急急的跑到西邊的屋子,把家里大大的塑料布折疊好,蹬著自行車就往場畔飛奔。到的時候,父母把麥子快搓成一個條堆。只是,這個時候,豆大的雨點正一個一個往下砸了下來,已經能問道雨滴侵入土地的泥腥味道。把塑料布交給父母,他們趕緊蓋好,我才幫忙盡可能的把麥子往塑料布下收攏。等我們把麥堆剛蓋好,已經是大雨傾盆了。

?回到家里,衣服已經濕透了!母親給我換好衣服,父親坐在沙發里說:嗯,今天表現非常不錯。今天,是端午節,天晴了,去小賣部買包綠豆糕和香檳,我們慶祝慶祝!

?那個時候真不知道,父親不知道為什么要表揚。覺得那不是應該的嗎?一門心思想都鉆到綠豆糕和飲料了。在哪個貧窮和物質匱乏的年代,那些東西對我們這些農村的小孩子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強大啊……

?后來,才意識到父親為什么要表揚和買綠豆糕和香檳慶祝,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了,懂事了。

?只是他老人家高興的有點早,我后面干的蠢事可多了……

?不過,它卻是我生命里面唯一記住的一個端午節。無關屈原,無關龍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