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作品基調是荒涼的,小說中好多結局的是荒涼的,她的那張被稱之為《傲視》的照片是高冷的 ,包括選擇定居美國。所有關于張愛玲的東西好像看似很冷,但是從研究她的散文來看,她是一位極其愛生活愛這片國土和有溫度的人。先談談她與她所愛的國度。從她的作品中仔細的來分析一下張愛玲是多么的喜歡市聲,多么的熱愛生活。她不光會寫文,很會在說熱愛國度的滋養中寫出那么接地氣的文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愛玲女士的文字,字里行間之間真知。
還沒離開已經想家
《詩與胡說》(1944年)活在中國就有這樣的可愛: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要是我就舍不得中國~~還沒離開已經想家了。
《道路以目》(1944年)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從家里上辦公室,上學校,上小菜場,每天走上一里路,走個一二十年,也有幾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過那條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認路似的,看著什么都覺得新鮮稀罕,就不至于“視而不見”了,那也就跟“行萬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漂洋過海呢?
《中國的日夜》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亂紛紛都是自己人;補了又補,連了又連,補釘的彩云人民。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興曬著太陽去買回來沉重累贅的一日三餐。焦樓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煩怨的人聲下沉。
所有的字里行間,沒有一處她想離開這片土地的,她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后來的離開實屬無奈,且不說了。
懂生活,會生活,愛生活,在簡單生活中處處都有好風景 ,處處都有無限的快樂
《道路以目》(1944年)小飯鋪常常門口煮南瓜,味道雖不見得好,那熱騰騰的瓜氣與“照跟明”的紅色卻予人一種“暖老溫貧”的感覺。
……隔壁的西洋茶食店每晚機器扎扎,燈火輝煌,制造糕餅糖果。雞蛋與香草精的氣味,氤氳至天明不散。在這“閉門家里坐,賬單天上來”的大都市里,平白地讓我們享受了這馨香而不來收帳。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我們的芳鄰的蛋糕,香勝于味,吃過便知。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遠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華全在烘焙時期的焦香。
內心渴望父母家庭溫暖,但一直觸不可及
《道路以目》(1944年)可是前天我看見一個綠衣的郵差騎著車,載著一個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親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張愛玲的家有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在父親那煙霧繚繞中一直沉下去,沉了下去……母親一次次的出洋中散去,淡去……永遠就只能在記憶中了,那種蘊藉華人和母親姑姑一起在家里彈琴跳舞,喝下午茶的日子永遠成了愛玲女士胸口的朱砂痣……
讀愛玲女士的文字,深感那種暖暖的市聲,“香又香來糯又糯”,聞到了蛋糕烘焙的焦糖香,頓時暖意融融,像極了那個天邊毛毛的黃月亮,有暖意的光環。寄住在愛玲女士的作品中,尋找著她生活的縮影,在作品間尋找著她的那個寄住在舊夢里的新夢,這些都讓我們喜歡愛玲女士作品的張迷們所欣慰的她是那樣的熱愛著生活。
歡迎張迷們一起討論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