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我地小麥集中出現了小麥葉片干尖現象,各地塊程度不一,但是具有普遍性,有些農戶很是著急,有的懷疑噴藥不當,有的懷疑是什么病害,咨詢的農戶非常多,特推送此篇內容,希望為廣大農戶解疑答惑。
具體些說,這幾日出現的小麥干尖其實就是冷害所致,是4月4-6日的降溫導致出現冷害造成干尖。
但是話說回來,我地小麥種植的都是冬性或半冬性品種,按理說此時節的短暫低溫不會造成小麥凍傷呀?所以有的麥農說:“麥子每年都是這么種,沒有遇到過清明后這么普遍的冷害干尖現象呀!”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為此小編特意咨詢權威小麥專家王法宏老師,得到了具體答案。
原來也是今年氣候的特殊性所致。
到底氣候有多特殊呢?從氣象部門最新的氣候旬報得知,我省今年2月下旬的平均氣溫較往年高2.2度,3月下旬的平均氣溫較往年高達5.5度,而4月上旬也是偏高(今年4月2日我地最高氣溫曾達31度),這是歷史罕見的!這個氣候就導致了小麥出現徒長(今年大部分地塊小麥第一節間偏長),葉片幼嫩,而4月5-6日的氣溫驟降就對小麥造成了冷害凍傷。
從科學角度最精準的解讀如下:
今年2月下旬平均氣溫較往年偏高2.2℃,3月下旬平均溫度較往年偏高5.5℃,這是歷史罕見的氣候,造成小麥前期徒長,葉片幼嫩,4月5-6號降溫,致使出現短時輕霜凍就導致葉片細胞(尤其是葉尖葉緣)出現短暫霜晶,而在霜晶快速融化后細胞結構受到破壞,出現質壁分離、細胞膜破裂等現象,從而導致細胞液大量外流,葉片出現水浸狀凍斑(像開水燙了一樣),隨著陽光照射與氣溫繼續升高,受凍部位進一步失水,導致細胞壁破裂,細胞質、細胞器等原生質裂解、互溶,使細胞結構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指使細胞死亡,就導致了小麥上部葉片干尖現象的出現。那么,這次的徒長冷害會不會對后期產量有明顯影響呢?
從生長點解剖來看并且結合專家經驗初步得出結論:一般程度的干尖對產量幾乎沒有明顯影響,干尖很嚴重的因影響到光合作用可能會對產量有輕微影響,但是可以通過噴施調節劑加葉面肥的措施來實現改善彌補,最終實現產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