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過中央大街,就不能說來過哈爾濱”。被稱為“亞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來,不僅是一條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藝術博覽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國家人居環境范例最高獎”。百年積淀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歐陸風情、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構成人們心中浪漫、時尚、典雅、高貴的中央大街,也成了老哈爾濱人心中永遠迷戀的情結。
哈爾濱中央大街位于具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音樂之都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哈爾濱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車行方石路為10.8米寬。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為沿襲至今的“中央大街”。在西方建筑史上歷經數百年形成的各類建筑風格匯聚大街之中,使得中央大街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為著名的街道。老哈爾濱的獨特建筑文化及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都在這里明顯地體現。
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社在1924年5月設計、監工,為中央大街鋪上了方石。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巖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從它誕生不久,就已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商業一條街。因為有眾多的外國人進駐經商,貿易空前繁榮。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了歐洲各國商人在此大興土木。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新陽廣場,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寬。其獨特的歐式建筑,鱗次櫛比的精品商廈,花團錦簇的休閑小區以及異彩紛呈的文化生活,成為哈爾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最為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上鋪的石頭,他是長方形條形石,但以縱向沖上鋪滿。步行街自開通以來日接待游人20余萬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織,更有一番特色,充分體現出旅游、購物、娛樂、休閑的功能。風格各異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車輛廠住宅樓前等四處休閑區,構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為一體的城市新風景。
中央大街雖非哈爾濱市最長的一條街,但卻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筑流派,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71棟,常見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式,十七世紀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建筑。市級保護建筑13棟,這些建筑體現了西方建筑藝術的精華,使中央大街成為一條建筑的藝術長廊。
歐洲風格滿布中央大街的歐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觀,在西方建筑史上幾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風格樣式匯集街內,使得中央大街成為遠東地區最著名的街道。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在中央大街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涵蓋歷史的精深久遠和展示建筑藝術的博大精深,為世上少見。
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筑鐵路和建設城市,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涌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由于埠頭區的建立,這里俄人的鋪子也多了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營雜貨等,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筑,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央大街鋪上了方石。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巖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其形狀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塊一塊,精精巧巧,密密實實,光光亮亮。路鋪得這樣藝術,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見的。據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就值一個銀元,一個銀元夠窮人吃一個月的。幾百米的中國大街可謂金子鋪成的路。據有關專家測定,中央大街的方石塊還能磨上一二百年。方石使得中央大街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也頗有名氣。在這條遠東地區最時髦的街上,俄國的毛皮、英格蘭的呢絨、法蘭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堅的食品罐頭、瑞士的鐘表、以及各國干鮮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不亞于一個國際商品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