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國人的信仰是皇權

引言
站在紫禁城太和殿前,望著金碧輝煌的太和殿重檐廡殿頂,莊嚴肅穆,氣派恢宏。筆者突然明白原來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皇權,皇權在中國人的歷史上是壓倒一切的思想禁錮。而千百年來,皇家尊貴莊重、無上威嚴的背后,就一個字:裝!

網絡圖片:莊嚴肅穆的太和殿

了解自己原來這么難

紫禁城的參觀者很多。
乾清宮前人頭攢動,吵鬧聲、喧嘩聲,完全將皇家宮殿的莊嚴肅穆消融殆盡。站在宮殿之中,已經鮮少能夠體會到當年皇室的威嚴。真是有些不勝這喧囂的人群!來參觀的每個中國人:

我們是否了解這個建筑的真正含義?
我們是否了解明清兩代的皇室為什么要修建這樣的一個建筑?
我們又是否知道在這里曾經發生了什么事情?
這些建筑和歷史對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又有什么影響?

又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不再了解京劇、昆曲,不了解中醫的優勢,甚至不會寫繁體字和閱讀古文了?

人頭攢動的乾清宮

當我們都在拼命學習英文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回身看看,我們對自己和自己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呢?

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可以看他/她對人、對事物和對周圍的環境有多了解,特別是看他/她對自己有多了解


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外國朋友經常會問我們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我們自己也經常困惑要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佛教,似乎信眾廣泛,可看看我們周圍信奉佛教的人的數量,就知道這不是大多數人的信仰。
道教,信眾更少,看看全國道觀的數量就知道了。
儒教,這是一個宗教嗎?

在書本中,眾說紛紜,我們很難找到真正的答案。那么,我們何不從東西方遺留下來的建筑中,從這些活脫脫的造物中直接領悟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在西方,最杰出的建筑是教堂。各式風格和規模的教堂,從大到小,比比皆是。其中,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最為知名。

網絡圖片:科隆大教堂

建筑學家蕭默在《建筑的意境》中寫道: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到19世紀末才建成,歷經650年,是當時北歐最大的教堂。整座教堂的表面通通由垂直線條統貫,加上直刺蒼穹的那對塔尖,使得整個建筑有一種向上飛騰的動勢,仿佛隨時能使得這些巨大的石頭建筑脫離地面、沖天而起

建筑的意境·蕭默

教堂是西方人類心靈的棲息地,安靜、肅穆,對任何人都免費開放。人們可以走進任何一座教堂,無論大小,懺悔、贖罪、休息受傷的心靈。

毛里求斯著名的紅頂教堂,不大,里面卻很安靜,微風拂面,心情頓時寧靜下來

當然反過來,基督教也成了禁錮西方人們思想的工具,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就是明證。

在中國,氣勢最恢宏的建筑非皇家建筑莫屬。比較一下紫禁城和杭州靈隱寺的規模,我們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有哪一個佛堂或者道教的建筑能夠有紫禁城的規模?
除了皇家建筑,有哪個民間的建筑敢采用金色?
又有哪個建筑敢在上面繪制或者雕刻各種五爪的飛龍?

紫禁城大殿的金色屋頂,放佛籠罩天際的烏云,一直壓在每個中國人的頭頂。

紫禁城中殿堂的金色屋頂

所以,千百年來,統轄中國人思想的既不是儒釋道三者的任何一種,也不是象西方世界里那樣的基督教,而是根植在國人心靈深處的皇權思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城”。

為了維持這至高無上的威權,皇室要興建最大的宮殿,皇宮的城墻要高達10米,皇宮的一切都要極盡奢華。可是,在這樣森嚴的皇宮中生活,面對冷冰冰的宮殿和宮墻,哪里還有生活的快樂?這里哪里是可以獲得快樂的地方?連后宮的御花園都是一個不大的小園子。想想那么多女人住在這個后宮,不得隨意出入,她們的生活該是怎樣的慘淡苦悶?

再來比較一下,蘇州園林的格局和情調,想想生活在園林中的人們的詩情畫意,哪里的人生更加快樂愉悅呢?

水塘、庭院、假山、樹木,這一切構成了江南園林的詩情畫意生活空間

結語

為了皇權,皇室不得不裝成天子的模樣;
為了皇權,皇室不得不裝成最尊貴的一族;
為了皇權,皇室不得不遠離人群,唯我獨尊。
這一切的代價,是沒有歡樂的人生。
這一切的代價,是中國歷代皇室的戰爭、顛覆和興起。

而如今,皇室早已不在,但千年不散的皇權意識是否還駐留在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某個角落呢?
拋開皇權,遠離權力和金錢,我們現代中國人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棲息地呢?


<small>注:文中標注有網絡圖片的,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small>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