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上海
? 維? 心? 說?
一天,學生陳桀問:“曾子(孔子弟子曾參)每日三省自身,很真切,但恐怕還是沒有達到一以貫之的工夫吧?”
曾子,是孔子晚期的學生。在顏回過世后,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傳承者和傳播者。曾參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儒家學說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盡管最初在孔子弟子中地位不高,不過后世逐步追謚,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圣”,其地位僅次于“復圣”顏淵。
曾子有不少名言。本段《傳習錄》就是討論曾子最著名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日三省吾身,這是我們從小習得的古訓,常被理解為我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的錯誤、過失、弱點等方面的問題。這是從字面上去理解,但其實不是曾子的實際意思。要理解“吾日三省吾身”,必須特別關注隨后的三個問號,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順便提一句《傳習錄》的“傳習”二字就是來自曾子的這句話“傳不習乎?”。
所以,“三省”不是多次反省,而是要省察自己的三個方面:
第一,為人謀劃,有沒有不忠于對方?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于朋友?
第三,從老師那里傳給我的知識,有沒有運用于實踐?
概括來說,這三個方面也就是:忠、信、習三方面。
需要提醒的是,在古代文字中,“習”并沒有溫習、復習的意思,而是練習、實踐的意思。昨天說的“學而時習之”的“習”,也就不是我們常說的溫習功課的意思,而是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看了這些,你會覺得,曾子每天這樣“三省吾身”很好啊!怎么你還說做得不夠呢?
且看看孔子和陽明先生是如何說的。
公元前480年,曾子當初二十多歲,孔子曾大聲告知他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是。”孔子離開后,門人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里記錄的是孔子提醒曾參,道的工夫要一以貫之。
陽明先生認為,孔子就是看到了曾子并沒有掌握下工夫的關鍵,才告訴他要一以貫之的。“一”好比樹木的根本,“貫”好比樹木的枝葉。如果沒有根,哪里來的枝葉?體用一源,沒有體,用又從何而生?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意思是曾子在“體用”這一對關系上,在“用”上已能做到隨事精察并且身體力行,但還未知“體”,即未知“一”這個根本。所以,曾子的工夫恐怕還未盡全。
覺晨看來,每天省察忠、信、習這幾個方面固然不錯,但仍是在枝葉上下功夫,只是在修剪枝葉,而未能在根本上去用功。“一以貫之”是從根到葉都豁然貫通,工夫在“體用”兩面都能有所進益。
不過,覺晨從來不希望大家把在根本上用功的工夫以為是太虛、太玄的工夫,相反,只需在每天“三省”的過程中,再加一些警醒,提醒自己在忠、信、習上摒棄私意,隨良知而發,這樣就很好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當然還做不到杜絕私意,但我們可以在產生私意時,發現它,進而還在萌發之初就遏制私意,這就完全可以接近圣人之境了!
什么才是“一以貫之的工夫”?在學術解釋上,可以寫下很長一段文字,但覺晨看來,我們大多數人只要記得“一以貫之的工夫”就是從心而發、隨勢而動、用心于事,正事于心。
從心而發——心即理,心即良知,從心而發就是指一切知行都從良知出發。這是從“體”的角度來描述。
隨勢而動——即根據當前情勢,采取最合適的行動。這是從“環境情勢”的角度來看。
用心于事——確定了行動計劃,就用心去做。這是“用”的角度。
正事于心——正其不正,以歸其正,這是格物,也是致良知。正事于心,就是將格物之工夫再回歸于心,以擴充良知。這是從“知行歸宿”上來說。
一以貫之
從心而發、隨勢而動、用心于事,正事于心。
? 原? 文?
國英問:“曾子三省雖切,恐是未聞一貫時工夫?”? ?
先生曰:“一貫是夫子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力,豈不是一貫?
‘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體用一源,體未立,用安從生?
謂‘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此恐未盡。”
維心說:陽明心學傳習平臺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內容由覺晨原創,版權歸“維心說”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