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時,在目錄中記錄了一些文字,現在看著目錄回憶一下這本書講些什么。
1.社會心理學導論
社會心理學是分析周圍情境力量作用于人的科學。舉例,人們有時候會有事后聰明式偏見。
第一編 社會思維
2.社會中的自我
人會有焦點效應以及透明度錯覺(高估情感的明顯度),所以有時候會低估心理免疫系統力量,高估情緒反應。
自我服務偏見,為自己開脫,為自己驕傲,都認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等。自我妨礙,為失敗提供借口。
3.社會信念與判斷
基本歸因錯誤,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易得性直覺 反事實思維(要不是就成功了)
4.行為和態度
登門檻現象,請人幫忙先請對方幫一個小忙更容易獲得幫助,所以答應小要求前先考慮后果。
過度合理化效應,不必要的報酬會帶來隱性的代價。比如之前學校組織獻血竟然給錢,我就有點不想去了。
第二編 社會影響
5.基因、進化和行為
女性更易理解他人情緒
女性發起更多攻擊,而男性則更易造成傷害。
人格差異,基因50%,共享環境0-10%,同伴40%-50%.
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環境的產物,把他人視為自由行動者。
6.從眾
人數相同時,多個小群體的意見更可信。
個體一旦在公眾面前做出承諾,就會堅持到底。所以有時候公開自己的目標能夠更好地實現。
個體為什么會從眾,信息影響(為了獲得信息)以及規范影響(服從群體的規范)。
7.說服
兩種說服方法,中心途徑(關注論據)以及外周途徑(情感等方面)。
發言者自信,語速快有助于說服。
首因效應,他是個聰明、懶惰的人以及他是個懶惰、聰明的人。
中等自尊水平者更易被說服,激勵對方思考也有助于說服。
睡眠者效應,一種延滯性說服。一般是聽眾不關注說服者時。
8.群體影響
他人在場會產生喚起,喚起促進優勢反應,而擁擠能增強喚起狀態。
去個體化,在群體中更易失去自我感。群體思維,為維護和睦而壓制異議。
群體中討論會強化平均傾向。
領導分為社會型領導(建立團隊、調解矛盾、表達支持)以及任務型領導(組織工作、設置規范、聚焦于目標的實現)。
第三編 社會關系
9.偏見:不喜歡他人
偏見指的是一種預先判斷。偏見是態度,歧視是行為。
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比他人優越
內群體偏見,自己所在的群體比他人的好。自尊受到威脅會導致其詆毀外群體。
污名意識,因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刻板印象,其實并沒有。
10.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攻擊行為分為敵意性和工具性。
遇到挫折時,往往不會對挫折源進行攻擊。
色情文學會扭曲知覺。
發泄攻擊會引發攻擊的產生。
11.吸引和親密
原因:是一種歸屬需要。具體的是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互補性并不會產生吸引)。
曝光效應,一直接觸到某物可以產生吸引,當然過多會厭煩。
人會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甚至只是因為姓氏相同(個人觀點。。)。
匹配現象,“人們選擇朋友,尤其在選擇終身伴侶的時候,通常傾向于選擇那些不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與自己匹配的人。”
個體更加傾向于和(1)能夠得到回報(2)使得心情愉悅的人交往。
在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都會產生激情。
朋友更傾向于長期公平,犧牲利益會幫助信任增長。
自我表露會引發表露互惠效應。
經營愛情。
12.利他:幫助他人
為什么會有幫助行為?互惠規范?社會責任?
獲得回報,避免懲罰(內疚感也是),真正的利他主義(原因是共情empathy)。
何時會幫助。注意到情況——意識到情況緊急——感覺自己有責任——實施幫助。這條鏈中的一段缺失,幫助就無法達成。
由于不能相互理解旁觀者,導致幫助的實施。
并不存在利他的人格特征。
13.沖突與和解
和平是創造性地解決沖突的成果。
社會困境:囚徒困境,公共的悲劇。兩者的共同點是將行為解釋為外界壓力,不客觀地評價對方。
鏡像知覺,美化自己,丑化他人。
有時候還會對對手的讓步嗤之以鼻。
第四編 應用社會心理學
統計預測比直覺可靠。
抑郁現實主義,悲觀而明智效應。
害羞:過度敏感和擔心別人的想法。
社會心理學治療方法有哪些?
(1)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變化。
(2)打破惡性循環。通過社會技能訓練或者改變自我知覺。
(3)通過對成功的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4)通過社會影響進行治療。
表現出幸福可以提升幸福感。
財富與幸福感無關。
物質主義未能提高幸福感原因:適應水平現象以及社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