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暢想未來手機的終極形態。回顧2016年,“概念機”也成為各個國產手機廠商為了抓住消費者眼球的新賣點。然而,我們對于一款智能手機的終極想象似乎變得有些膚淺:近幾年手機硬件的發展越來越快,但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和功能創新卻越來越少,就連錘子手機一些系統功能上的癢點創新也成為了我們僅有的聊以自慰的談資。
什么才是智能手機的終極形態?
?在我看來,智能手機的終極形態并不僅僅是指它的外在形態,更是指它的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從20世紀末的通訊工具,到iPhone誕生后開始真正普及的多媒體工具,又到后來移動社交和移動資訊爆發下演變的信息媒介中心,最后到近一兩年由移動支付和智能家居所推動起來的移動服務平臺等等。智能手機正在以超越手機固有功能的姿態,不斷成為更為核心甚至唯一的數字生活個人管理終端。而這,才是一款智能手機真正意義上的終極形態。
當然,無論是從目前智能手機的物理形態(AR才是未來?)還是從硬件水平來看,現在離最終“一機掌控生活”的時代或許還有一定距離,不過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和工業科技的飛速發展,現階段的一款智能手機究竟已經能達到終極形態的什么程度,能串聯并管理好數字生活的哪些方面,卻是一個很值得探討和分享價值的實驗。
于是當2016年4月我終于將早已力不從心、伴隨了自己三年的大法Xperia Z換成了HTC 10后,便開始了這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分析
現如今一般人能和數字信息接觸的生活部分主要分為——信息獲取、工作學習和生活管理這幾個方面。所以手機的最終形態也應該是盡可能覆蓋到這幾個方面來管理和輔助我們的生活。我決定通過搜集、體驗、優化三個步驟,以自己的HTC 10(擁有極度原生的“定制系統”)為硬件平臺,結合各式優秀app為軟件服務,來探索手機功能的拓展。
實驗結果
經過一年左右的體驗后,現在我就以自己的生活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圍繞16款app設計的“手機終極形態”解決方案。(其中很多app是和別的app配合使用的,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系統操作自動化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得不說,現在智能手機系統的智能化其實依舊偏低。喬布斯(或者說蘋果?)的偉大在于通過“觸摸 + 多點識別”將手機的交互方式帶領到一個新的紀元,但近幾年來雖然iOS和Android不斷升級,其背后的交互邏輯其實跟古董般的Windows 95并沒有本質區別。一個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即操作復雜度)標志著其智能化的程度(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語音助手越來越火,因為它極大地降低了獲取服務的復雜度),因此我選用一些第三方的app在一定范圍內來提升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從而為我之后的軟件服務體驗打好基礎。
文字信息的終極處理:?
Clip Layer&Easy Copy:Clip Layer首先提升了我獲取文字信息的范圍,即使我屏幕上的文字無法選中復制,Clip Layer也可以通過掃描全屏的方式讓我自由選擇段落復制;Easy Copy則可以迅速給我提供這段文字信息的可能處理方式。
Clip Stack&Type Machine:面對手機上需要處理過的眾多文字信息,及時地備份與方便地再次使用同樣必要。Clip Stack可以將信息自動保存以備再次使用時可快速操作,而Type Machine可以做到自動保存所有文字工作的內容和錄入過程(可以設置白名單),既免去了意外丟失文字的風險,也方便日后查閱和再加工。這套app組合極大程度地提升了我對于任何文字信息的處理能力和效率。
系統模式的終極運行:
MacroDroid:手機情景模式的自動化切換:
每晚定時進入睡眠模式,調低屏幕亮度,開啟護眼、靜音,早上自動恢復
自動進入低電量模式,關閉自動同步、定位等功能
…?
IFTTT:一切網絡服務的自動化運行:
不同社交應用的信息同步(例如Instagram和微博)
日歷日程的同步
自動提醒我帶傘防雨
…
信息獲取集中化:
我平時經常要從很多app中獲取不同類型的資訊信息(如QDaily、RSS、MONO、微信公眾號等),但這些應用推送信息的時間點卻十分分散。為了不打斷平時的學習(本人大二狗),并且更高效地吸收碎片化信息,我采用了Pocket配合粗讀收集+精讀歸檔的閱讀辦法:
1.? 每天固定時間(早餐時、上課路上和課間)打開資訊應用,瀏覽一下各個文章的標題,將那些感興趣的文章統一收藏到Pocket,如果光看文章標題無法定奪,那么就打開文章簡單讀一下文章前幾段看是否有價值收藏;
2.? 在充足休息時間(午休、晚上自習完后)打開Pocket,精讀一天下來收集的文章,將看完后認為有收藏價值的文章分類歸檔,剩余的刪除;
3.? 有些應用并不支持分享(例如微信的共眾號文章),或者分享到Pocket比較麻煩,就可以利用我在上一個部分里介紹的Easy Copy來實現:因為任何這類應用都至少支持復制網址,那么就可以在Easy Copy里添加“保存到Pocket”的快捷方式來進行網頁文章的收藏。
通過Pocket這款app配合“粗讀收集+精讀歸檔”的閱讀方法,就可以使得吸收碎片化信息的過程反而變得整體化,更不易因為信息而打攪日常安排。
工作學習可控化:
?
當手機在我們生活中所承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變得對手機過于依賴,反而給生活工作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和拖累。而合理利用優秀的GTD app則可以做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幫助我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事上。
(OFFTIME)作為一款專制手機依賴癥的應用,在Android上以其喪心病狂的權限強度聞名,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在學習時集中精力。同時其詳盡的手機使用情況統計也能讓我及時了解到自己使用手機時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哪里,有哪些app的使用時間可以進一步縮減。有關這款app的詳細體驗可以看另外一位少數派朋友寫的這篇文章。
Habitica和Habits的組合則是一個督促我及時完成任務、逐漸培養良好習慣的有力幫手。Habitica利用RPG游戲的模式讓我能在培養習慣和完成任務時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從而鼓勵我更好地堅持下去。但它的一個問題是無法統計我的習慣培養過程,分析我習慣培養強度的變化。在這一點上Habits這款app就能很好的彌補上:同一個任務Habitica鼓勵我堅持,Habits記錄我堅持的天數和強度,強強聯手讓我進步更快。
?
財務賬單的清晰管理:
?作為一名每月生活費不多,但又想做到“要剁手時安心剁手”的大學狗,將自己的收支帳單記錄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每個月生活費都花在哪里,從而得知如何下手省錢。但記賬的app那么多,推薦的文章那么多,為什么大部分人還是堅持不下來?曾經我試過五六款不同記賬app也沒成功,后來發現其實主要原因有2個:
1.? 幾乎所有的記賬軟件都要手動錄入,這樣每筆消費的記賬便捷性和精細度就成反比:你要想記錄消費類型、賬本等信息越詳細,你要在記賬app上花費的時間就越多,再加上每次消費后不一定有時間立刻記錄,時間長了自然不容易堅持下來;
2.大部分人的資產其實是比較分散的,資金的收支和流動非常復雜。現在很多記賬app對多帳本記賬的功能支持的并不是很好,而記賬如果不能全面、清晰,那么效果不佳同樣不容易堅持下來。
后來我在快到2016年年底的時候發現網易·有錢這款app支持銀行卡和支付寶自動同步,而且最新版還支持自動去除重復賬單,因此比較輕松和自動化地保持一份清晰、詳細的財務賬單。
手機數據的全面備份
最后,手機要想作為數字生活個人管理中心,必定會存有大量個人信息,因此做到手機數據的全面備份非常有必要。(我知道iPhone用戶看到這里一定笑了,如果有的話)
應用備份:
?利用酷安(Android老司機應該都知道)的“新建應用集”功能可以備份自己的應用列表,與賬戶同步,這樣如果換了手機的話就可以再把應用下載下來。
短信、聯系人、書簽備份:
?
利用Super Backup可以定期將數據傳輸到Google Drive,當然如果有的朋友無法**上網,也可以選用國內的百度云盤來代替部分功能(如果你放心的話)。
照片備份(文件同步):
?由于我購買了正版office 365套裝,所以OneDrive擁有1TB的云端容量,而FolderSync(鏈接為Lite版)可以按需選擇手機上需要自動備份到云端的圖片文件夾,實現點對點備份到windows上OneDrive下的指定文件夾,同時也支持設定“僅WLAN上傳”和“盡在設備充電時上傳”等人性化(進階)功能。手機上安裝了OneDrive也可以及時查看電腦上OneDrive文件夾下的文件,和手機的同步照片,還可以免去手機因為存儲大量照片占用太多空間的問題。
?另外我用的一些其它應用例如Journey、Action launcher、Habits等也可利用FolderSync將應用數據定期自動備份至Google Drive。
這樣我的手機就能做到公共文件與OneDrive實時同步,手機獨有數據即時備份Google Drive。
*關于ROOT和應用購買
我在探索智能手機終極形態的過程中所用到的app都不涉及手機ROOT,需要收費類功能的軟件我也都是購買的正版或內購(部分應用需要Google服務框架支持)。關于為什么不采用一些支持root的app,我是這么認為的:
1.? 自Android6.0以來,隨著Android系統本身的可用性和封閉性不斷提升,再加上很多國產手機系統外和部分不作死的國際廠商定制系統功能越來越完善,ROOT不論是從實用價值還是從發展前景來說意義都大不如以前;
2.? 自從近幾年以來,國內支付寶為主和國外Apple pay為首的移動支付變得越來越流行,手機數據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重要,而ROOT對于保障Android手機安全性無疑是一大隱患。
對于正版應用購買,我只想說:享受應用的正確做法不就應該是支持正版嗎?
總結
經過將近一年的摸索和體驗(對,其實并不能稱之為實驗),至少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的app集已經是(在國內生活)最出色比較完善的“Android手機進化”解決方案了(不敢說大話)。但我也要說,數字生活歸根結底還是生活,如果你對生活沒有一顆熾熱的心,對你的現在和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那么下載再多的app也無法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購買再多的數碼產品也只能成為一堆滿足你的物質欲望的宅物。希望各位不論是在過去買的,還是在將來要買的手機或其它數碼產品,都能“進化”成真正提升生活質量的“終極形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