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小結之關于女兒教育的思考

從人的職業規劃上,三年、五年和八年往往會是重要的時間節點;而描述城市的未來,也常常會許以“三年一小變,五年成規模”。可見,三年這個時間節點值得好好的小結一下。而今恰逢旅居溫哥華三年,很多事情也逐漸從一頭霧水到略有感悟,此刻就聊一些與女兒教育有關的話題吧。

還記得女兒上Kindergarten第一天放學回家興奮的樣子,當時真心為她能沖出體制獲得自由而高興,但高興沒幾天便發現這下午三點放學一點兒也不美妙,甚至開始懷念在國內上幼兒園八點送五點接管吃管玩的日子,頓感當頭棒喝,好日子到頭,苦日子開始了……每天便是準備加餐的點心到午餐再到三點之后的課外課串場,各種辛苦一言難盡。

女兒的學校生活分三大主題:校內學習、校外活動和營養配餐。校內學習不可控,回頭可以略整見聞;營養配餐則是各種操勞,另起一篇血和淚;校外活動則是可以在此說一說我一波三折的心得體會。

最初懷著痛恨國內“八股”教育和體制壓迫的心理,往往帶著粉紅眼鏡來看這個新社會,那時覺得課外課都特別好特別豐富多彩,運動類有游泳滑冰騎馬打球和打拳等,文藝類有畫畫音樂攝影和雕塑等,知識類有數學寫作話劇樂高和科學等,總之五花八門,絕少有人下課還去惡補什么奧數英語之類的,“自由”的氣息鋪面而來,于是最開始的課后班便是游泳滑冰和畫畫,同時鋼琴則是延續在國內的慣性學習(插一句:之前沒在意學鋼琴的有多多,來了北美竟然發現幾乎所有的華人孩子不是在學鋼琴、就是在考級,這個也可以寫篇血淚史了,但今天按下不表)。

就這樣,懵懵懂懂中游泳滑冰畫畫一直持續著,中間也穿插著上過其他諸如科學課、樂高課、體操課和讀寫課等等,直到有一天聽了一次關于高中IB課程介紹的講座,以及聽到幾個虎媽談論自己孩子培養的血汗歷程后,突然悟了,原來眼前的這一切并不是“自由”,只不過是從一個“體制”跳進了另一個“體制”罷了,而放學之后的課外課并不是為了“快樂”、“自由”,真正的本質則都是為了迎合當下教育的“體制”,都是為了以后能更好的進入北美的大學。瞧,繞了一個大彎兒,為的還是升學。

但是,在我看來這個體制下的升學,不僅比國內難,而且華人孩子比其他族裔的孩子更難,當然我指的目標大學是排名靠前,甚至是美國的常青藤大學。而對于普通大學北美的孩子還是比國內孩子幸福太多,不僅教育質量高,而且事實上只要你想上其實都可以上,找個中產的工作,過個普通人的生活都是沒問題的。

話題拋出,接下去我要進一步聊的是目標常春藤大學,而關于普通大學的教育同樣暫且不表以后再說。

一、為什么比國內難

現在大家總在說國內的教育就是書呆子教育,奉行“分數”主義,只要考試拿高分,什么都可以放下不管,而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在國內的體制下分數是衡量的唯一標準,只要你分數夠就可以上清華上北大,誰也不好動手腳。但是,在北美的體制下卻沒有這樣明確的標準,尤其是很多常春藤大學其實都是私立大學,錄取是由招生委員會決定,而委員會成員往往會有該校畢業的校友組成,那么校友的子女則是優先考慮對象,再接著則是各種優等生,而優等生的錄取比例往往是與其族群息息相關,而華裔則通常是被排斥壓抑的那一撥人(這里同樣可以再扯出一大篇兒來,也不說吧),關于優等生的選擇雖沒有硬性規定,但參照以往慣例,多半會要求文武雙全,文不僅讀書考試好而且最好能言善道有領導力會推銷自己,武不僅會多樣體育技能而且最好還有專項最好還是冷門最好還有獲獎最好還能與招生大學的特征相匹配,比如有些大學的樂隊特棒而你恰巧會吹超棒的薩克斯,有些大學的籃球隊很棒而你恰巧投得一手好球,有些大學奉行打高球而你恰巧打過聯賽還獲過獎,等等。對于大多數追求常春藤大學的苦逼華裔家庭們,往往不是校友,那就只能走優等生路線了,而這條路上,從小學到高中的課外課則成為發揮重要作用的戰場,塑造“T”型人才:第一步是從事基礎普及類項目,拓展“T”上面的“一橫”進行廣度培養,諸如游泳滑冰畫畫讀寫多元語言,第二類是參與特色類項目,拓展“T”下面的“一豎”進行深度培養或者特色培養,諸如拿個擊劍冠軍得個籃球大滿貫什么的。一系列培養不僅僅是金錢的較量,還是一場考驗孩子和父母耐力的馬拉松,但可悲的是,通常看似跑到人生前列的馬拉松選手也未必能獲得常春藤大學的青睞,據華裔維權團體整理的資料顯示,目前亞裔高中生進入一流名校時,SAT分數要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西語裔高出270分,比非洲裔更高出450分。但亞裔在任何一個SAT分數段的名校錄取率都是最低的,在同樣的分數下,錄取率比白人低67%,比其他族裔更低。正所謂名校路難,難于上青天。

二、認清現實,端正態度。

看看眼前兩個可愛的女兒,是強壓還是引導,答案就在眼前。回歸生活的本質,能上常春藤自然很好,畢竟那時會擁有不同的朋友圈、會有更好的人生際遇,但一定會幸福嗎?我不敢肯定。此刻突然想起在國內工作的時候,自己與女同事談心常常會說如果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我定然不會選擇做老板而是會家庭第一,現在想想這話說的不夠好,創業當老板與照顧家庭可以并不矛盾,之所以矛盾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優秀、不能協調好各種關系、不能處理好各種問題,但是否優秀與做不做老板也沒啥關系,讓自己變得優秀并不是為了做老板為了控制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能夠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非被選擇。女兒慢慢長大,我希望她可以學會選擇,可以學會了解每個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后果,可以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

其實,談到這里,我很慶幸原來我并沒有走彎路,慶幸自己突然想明白了,慶幸自己之前的無意識恰恰造就了女兒的自我選擇,雖然有時候我會失望,但我依然對未來充滿期待,因為我相信她會走一條自己的人生路。

三、女兒的課外課

每個學期前都要提前選擇下個學期的課外課,熱門課都要提前搶位,每到此時我都要和女兒正經地討論一回,話題通常都是女兒對這個學期課外課的評價,以及她對下個學期課程的期待,然后確定出即將要報的課程名單,比如這次女兒除了希望延續游泳滑冰畫畫,還希望繼續學做飯、陶藝,還想踢足球跳體操,放棄瑜伽中文,想學Ukulele、法語或者西班牙語;而最終排期則是一三游泳,二四滑冰,同時周三游泳后是Ukulele,周四滑冰之前是畫畫,之后踢足球,周五晚上法語,周六STEM科學課,周日足球比賽,做飯和陶藝因時間沖突放棄,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維持自由玩樂時間,周日因為是踢球也算是自由玩樂了。滿滿一周的安排,因為都是女兒自己要求的,所以進行下來她都直呼棒極了,而踢球之后的疲憊不堪也成了她的樂趣,希望她可以堅持下去。

說到堅持,自然談到放棄,三年時間里也做了很多讓我痛心的放棄,比如中文、鋼琴和樂高機器人。但前幾天她突然說:媽媽,我現在學會了英語,然后開始學法語,之后我就想好好的學中文了。這不就是驚喜嗎?還有,前陣子去游泳俱樂部參加入門測試,居然因為受不了自己慢而引來別人注視而中途棄場,而同樣幾天前,再次給我驚喜說:媽媽,我想上完這次的游泳課我再去參加測試吧,而這次我不會放棄了”。

看來前幾天和她聊“領導力”,她給自己定的今年的目標“不放棄”已經開始慢慢發酵了,而她自己也在奔著自己定的這個小目標慢慢前進,真好!就這樣長大吧,上不了常春藤還可以讀UBC,讀不了UBC還可以上BCIT,只要你幸福就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子女教育(一) 最近一些媒體就一些關于孩子教育的話題對我做了一個采訪,在采訪完后,我又整理了思路,有了些更清晰的看...
    喜樂爸閱讀 757評論 0 1
  • 現代父母是焦慮的,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擔心孩子跟不上成長曲線,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輸掉人生…… 人生究竟該是一場...
    Sting閱讀 2,190評論 0 19
  • 在報刊亭等電瓶車充電,一個80多歲模樣頭發花白的老爺爺走過來買報紙,看樣子是老客戶,報刊亭老板娘習慣的拿了老人家要...
    童年的小木馬閱讀 190評論 0 0
  • 在界面布局中,我們會用到各種控件來顯示我們想要的數據來進行展示;之前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后臺的數據傳過來是js...
    chy1ee閱讀 29,062評論 68 60
  • Sometimes we can't be inspired other than by others, by t...
    aFlower閱讀 45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