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有個朋友指出我有個習慣,常常喜歡在談話時忽然間拋出一個問題,然后等待大家的思考和回答。在她還沒說之前,我從來沒注意過自己有這個習慣,自從她提出后,我慢慢發現果然在有意無意間,確實會習慣性向眾人拋出一個問題,然后靜靜觀察每個人的思考和最后的答案。
有趣的是,在這個習慣中,我收獲最大的不是某個人對某件事的一個觀點,而是在無形之中,對于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漸漸地,也看出了一點不同類人不同思維方式的端倪。
最一開始思考到這個層面的時候,源于發現某個常常一起討論觀點的朋友,總在交談中讓我找到她同一次或不同次談話中的矛盾點,這種矛盾點并不是明顯的,這種矛盾點有點像那些偽女權主義者們在談權利時高喊“男女平等”,在談義務時說“你他媽還是不是男人啊”那樣,她們的矛盾指向并不是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的矛盾,而是在有相互關聯的事件中產生了矛盾,但是他們往往沒有發現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簡單來說,他們的思維缺少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后來我私底下思考了這個朋友的這個特點,認為她大概是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所以才常會出現矛盾。有一次在上課時,授課的老師提到,現代人思維方式的一個特點,就是“碎片化的思維”,這句話倒是啟發了我,我想可以由此總結出周圍人大致有三類思維模式,一是碎片化的思維模式,與之對應的是有完整體系的思維模式,還有一種介于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模式。
碎片化的思維模式,不僅在我身邊占據著最大的群體,也是現代人的思維共性。這種思維模式與我們現今的碎片化閱讀有著很大關系。現代人每天用著微信訂閱著大量的公眾號,每天閱讀著大量的推文,但事實上這些推文都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單篇的存在,它們往往是就一件事去討論一件事,每天的推文之間是沒有什么連貫性的,在這種長期的閱讀之下,人們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思考問題時只考慮當下的這個現象,但世界應該是一個復雜的整體,許多事情的成因時由多方面的因素同時作用而成的,要找到一個問題的本源,最好的方式還是把它置于一個宏觀的背景之下去考慮。就好比說,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有著他們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就呈現在了他們的一本本著作里,每一本著作都是一本大部頭的書,因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講清楚的,然而大多數的人們是不愿意去閱讀一整本的、長篇的書籍,他們更青睞于“短平快”的閱讀內容,即碎片化的閱讀,而這種閱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方面的信息,因此造成了一種“我的閱讀面很廣”、“我知道的知識很多”的錯覺,但他們的這些知識只是一種碎片化的知識,常常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舉一個今天遇到的例子。今天中午跟朋友吃飯時,我問他們,就按照你們自己讀完了四年大學的經驗之后,談談你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那時候我聽一個朋友們的回答較凌亂,他一下說學生問題,一下說社會問題,一下說制度問題等,后來我幫他總結了一下他的觀點,一是學生素質問題,二是學校課程設置問題,最后還有一個次要的根源,是教師的問題。這時他又提出,學生問題是沒辦法的,要生存,只能在顧慮完生存之后才可能去考慮精神修養的問題。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矛盾點,如果這么去解釋學生問題,那么學生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學生問題只是另外一個問題造成的結果。這時候他又提出,這是一個社會風氣的問題。那么此時問題的答案就變成了一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二是課程設置問題,還有一個輔助問題是教師的問題,對于教師問題這個方面,他的觀點是,教師們也是在學校這個大體制之下的犧牲品。那么這里面又有另一個矛盾點,課程的設置是由教師們來設置的,課程設置問題的根源就是教師的問題,那么可不可以將這個課程設置問題替換成教師問題呢?同時他又認為,教師是大體制之下的犧牲品,那么體制問題就又涉及到一整個社會的問題,那么教師問題可不可以再次替換成社會風氣問題呢?如果這些都說得通,一整輪替換下來,高等教育問題的答案就指向了一個社會風氣的問題。那么社會風氣問題又是個很籠統的答案,社會風氣中的各個原因,并不都是造成高等教育問題的原因。現在,我姑且暫時認為社會風氣中的功利主義、人文素質低為這個問題的根源,那么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的一個思維過程,如下面這幅圖所展示的:
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問題的答案對不對,在對整個問題的反復推論及思考后,最后得出的答案會比最初的答案更嚴謹更有邏輯性。但可惜的是,在現實當中,大部分人對問題的思考并沒有形成一個建構完整體系的習慣,就像我前面說的,大部分人只是“就事論事”,不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之中,迅速地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框架結構,因此,有時候對于他們所提出的觀點,我們只需要多問他們幾個為什么,就可以輕易地將他們的觀點去駁倒。沒有思維體系的建構,觀點總是經不起推敲的。
這種思維的碎片化其實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上大一的時候,有個老師跟我們說中文系的學生在上了大學之后,應該做到的水平是一提筆寫文章,沒到兩千字以上都停不下來。那個時候我沒有多去思考這句話是為什么,單純的認為這大概只是一種專業要求,但我一直記著這句話。現在想起來便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有大量閱讀量并能逐漸建構起自己思維體系的人,往往一提筆就能講上很多話,但事實上的情況是,就我周圍的大部分中文系的學生來說,他們常常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想到某些觀點,也想自己提筆寫寫,但是一旦真正開始寫,就會發現寫上五六百字就沒有什么可以寫了,比一篇高考作文還短。這當中有文筆功力的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源于思維太過于碎片化,平日的碎片化閱讀形成了支言片語般的觀點,這些零碎的觀點適合發成朋友圈,卻沒辦法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我一直很提倡每個讀過書的人都必須寫作,無論什么身份什么職業,只有在長期的寫作訓練中,才能慢慢認識到自己的思維缺陷。但我提倡的這種寫作是一種很純粹的寫作,甚至可以沒有閱讀者,僅是自己保留的一種寫作。現在有許多人在微信上開個人公眾號進行寫作,但往往為了增加閱讀量,將這種寫作淪于一種重視排版、標題化、簡短適合閱讀的文章。這種寫作方式用于商業途徑是可以的,但如果為了提升個人思維能力,或許還是有點難度,畢竟在快閱讀時代,很少人愿意閱讀長文章。
那么,我提到的第三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源于有時候我發現身邊的有些朋友有喜歡反駁他人觀點的習慣,他們的習慣特點在于,當你提出一個觀點時,他總是會馬上反駁你,長久以后,我慢慢發現這一類的朋友他們的反駁有時候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的反駁不是為了論證自己的某個觀點而反駁,他們純粹是為了反駁而反駁。打比方說,甲是一個有“辯證”思維的人,乙說現在的面試官注重學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名校師資好。這時甲會反駁說,很多學歷不好的人也很有能力,不應該以學歷為標準。這時丙又發話了,他認為學歷確實不重要,面試官不給他機會試一下真是太膚淺了。然后甲又開始發話了,其實面試官這么做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要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個人太難了,看學歷也無可厚非。你看,這種思維的人常常是兩面的,他們并沒有自己的明確立場,也未思考過自己的觀點在于何處,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喜歡反駁他人的觀點。
其實按理來說,馬克思提出的這種辯證思維還是一個好東西的,它讓我們看東西時更全面。但我所理解的辯證思維,應該是用于自我思考之時,打比方說當我遇到一個問題時,思考它的根源,我從正反兩面去思考,從多方面去思考,最后得出一個我所贊成的觀點,而不是說,每一件事情我都說有好有壞,你說好時我就告訴你它的壞處,你說壞時我就給你講它的好處,如果是這樣,那么說了等于沒說,因為任何事物有好有壞這種道理誰都懂,我們只能是從好壞之中取最優。這也是為什么我給這一類人的“辯證”思維加上引號的原因,因為他們算不上真正的辯證。不過這一類人比起碎片化思維的人來說還是進步的,畢竟他們已經在不斷自我思考的路上了。
以上是我在目前來說,通過對周圍為數不多的人的觀察后,總結出來的三種思維模式。最后說一個最近復習教育學所想到的。蘇格拉底給學生授課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法,叫做“產婆術”,即當學生提出一個觀點時,教師不指出觀點中的缺陷,而是假裝無知,通過不斷詰問的方式,使學生陷入自我觀點的矛盾陷阱之中,之后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而改正。我認為這種方法非常好,適用于提點現在普遍存在的碎片化思維的人。今后如果再發現一個人思維存在的矛盾點時,我會嘗試用這樣一種方式去詰問別人,在不斷提問中提醒那個人他的思維缺陷,也在不斷提問中培養我自己的反思能力,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