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久沒有走心地、完整地讀完一本書了,20天讀完《傅雷家書》,和一周一本書的親們比起來,我簡直就是龜速。而且,有20年沒寫讀書筆記了,這篇讀書筆記簡直就是難產啊!
? ? ? 從樓適夷先生及本書最早的幾封信里可以看出,傅雷對兒時的傅聰教育是極其嚴苛的。傅雷很少同孩子嬉戲逗樂,孩子在他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他出門之后,才敢露出孩子的本性。甚至連吃飯時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都要糾正。傅聰按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地練琴,有時彈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對傅聰的過于嚴格的教育,后來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也有過自責:“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盡管對于傅雷教育的一些嚴苛的細節不敢茍同,但卻正是因為傅雷的嚴格教育和要求才成就了傅聰的一生。
? ? ?我寧愿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愿你的成年卑微低下,傅雷的教育正是印證了這句話。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平凡人,我們的孩子也沒寫有超人的稟異天賦,雖然我們做不到傅雷對傅聰那樣的嚴格要求,但也不能對孩子溺愛。想有什么樣的人生,就得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 ?從《傅雷家書》里我還讀到了濃得化不開的、滿滿的愛。
? ?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名人,偉人,舐犢情深是一樣的。兒行千里的擔憂、牽掛,自始至終。
? ? ?不管平時是多么沉默寡言,做了父母之后恐怕都變成了愛嘮叨的人了,傅雷也不例外。從做人、做事、學習等各方面淳淳教導,有時他自己都嘲笑自己的嘮叨,也怕傅聰嫌煩,可就是忍不住還是嘮叨,就是在這嘮嘮叨叨中體現出了對兒子的深愛。
? ? 書信往來中談的最多的當然還是鋼琴、音樂和藝術。不是鋼琴家,不是音樂家,而是藝術家,這是傅雷對傅聰的殷切希望,所以在傅聰的學業上傅雷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事無巨細的糾正、指導和幫助。藝術成為父子倆心靈的契合點,“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在這關于藝術的交流中來回流動的是濃濃的父子之情。
? ? ?傅雷對傅聰的教導一直是:做人第一,藝術第二。
? ? ?在接人待物和為人處世方面,傅雷告訴傅聰要及時把自己的心意表達出來。傅聰除了藝術在其他方面是不善于表達的,傅雷在信中對他說:“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后,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只有事實才能證明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心跡。
? ? ?在禮儀教養方面,傅雷很注意細節的,他批評傅聰的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里,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褲袋里。這都不合西洋禮貌。
? ? ?對生活方面,傅雷對傅聰不僅有要求,而且還提供可行的經驗和辦法幫助他。絕大多數有天賦的藝術家,在生活方面卻是幾近白癡,所以往往人生潦倒,傅雷不想傅聰也成為那樣的人,所以在信中再三提醒傅聰,不要脫離生活,要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首先要節儉,留有余錢,以備不時之需。其次花錢要有預算,并時時核對。
? ?自傅聰1954年離家出國,他們便再沒相見。而這十幾年的書信往來,卻讓我覺得仿佛他們彼此就在身邊,從未遠離,就像在飯桌前,平常人家,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常。越深沉的愛越深藏不露,就那樣潤物細無聲,那樣不著痕跡的嗜入骨髓,陪伴一生。
? ? ?讀《傅雷家書》還有一點重要收獲,傅雷對傅聰說:“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比著光在腦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我是深有同感,以后一定要把想法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