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之旅|第十六周:攻擊性

說了什么

人都不好惹

意識層面微風吹過,潛意識層面波浪滔天,我們很多人不敢表達憤怒,就是因為意識層面的憤怒,從邏輯講是非常合理的,但潛意識層面的憤怒確實達到了恨不得別人去死的地步。同樣的,很多人不敢表達渴望,也是因為意識層面的渴望看起來很正常,但潛意識層面的渴望確實達到了恨不得都占全世界的地步。

精神分析師們特別強調攻擊性的普遍性,咨詢中來訪者的各種拖延、遲到,乃至早到與討好等等,也許都是在表達他的憤怒,對咨詢師的不滿。

每個人都不好惹,你自己也絕不好惹,那些“老好人”其實一樣有根本性的自戀,一樣容易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都覺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展現自己的抱復心。

相信太多人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出于種種原因沒有表達出攻擊性與怒氣,結果這件小事你一直記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發生了這種小事,你表達了怒氣,然后你發現不僅你覺得真暢快,對方也沒有惱火,甚至你們的關系可能還更好呢,這是攻擊性的一個根本功能。

攻擊性的意義

攻擊性是人類的一個本性,剝離了攻擊性的人,也剝離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擊性的人,則是真實的,因此更有魅力。

精神分析有個說法:兒童需要獲得這種感覺——母親或客體可以在他發出攻擊后而得以幸存。孩子因為有全能自戀加攻擊性,所以天然地認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擊性導致的結果,從而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或者即便釋放,也是以破壞性的方式呈現。父母需要特別提醒孩子,家里的這些事情不是他導致的。

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親在嬰兒攻擊下得以存活——母親既沒有死去,也沒有離開,同時也沒有報復懲罰他,那會讓嬰兒意識到,母親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個存在。當母親能接住嬰兒的攻擊,母親就與嬰兒建立了聯系,一元關系里的攻擊性,就變成二元關系中的熱情。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不管怎么懼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他很容易像是虛假的,很難和別人建立起生動真切的關系。

如何轉化破壞性

自體都在尋找客體,我永遠在尋找你。攻擊性,就是我和你之間的相互尋找。沒有攻擊性,就什么都沒有;有了攻擊性,也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當攻擊性變成破壞性之后。這時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轉化破壞性,說起來很簡單:看見它就可以。

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你攻擊我,而我帶著愛容納了你的攻擊,還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被我允許,并經由我愛的目光的看見,轉化成了白色生命力。做咨詢,做父母,做夫妻,做好友,都要起到這種“去毒化”的功能。

當我們不能甚至都不愿意做到這些時,誠實反饋就好,可以告訴對方:我的能力有限,我承受不了你的攻擊,但這不是你的錯,是我能力有限。

在正常關系中,接納攻擊性,轉化破壞性,是非常值得的。你會看到能做到這些時,我和你,以及關系都會變得更有生命力。并且,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親密才會發生。

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生命力量和死亡力量,白色生命力和黑色生命力,白色能量和黑色能量,前者都是指向生長和滋養,后者指向攻擊和破壞。兩者的區別在于,它們是否被看見,是否在關系中被接住了。

任何一個動力一旦升起,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如果它在關系中被接住,就意味著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關系中沒被接住,就意味著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殺死。這時,這股能量的死亡焦慮就會被喚起,于是產生了破壞欲望:要么想破壞乃至摧毀客體,要么想破壞自體。

一份動力的發展水準,是和它主人的心理發展水準相匹配的。小嬰兒或心理發展水準偏原始的成年人,一旦發出一份動力,最初是抱著“我是神,我的意愿一定會得到世界積極回應”的預期的,而沒有實現,就可能立即變成“魔”。

當在做轉化破壞性、去毒化的工作時,就是在將死本能轉化為生本能,將死亡恐懼轉化成生命力。

攻擊性,就是帶著主體感展開你的生命,要從一生的尺度來看這一點。

感受

昨天與朋友聊天"壓抑",源于自己幾天前知道了上次參加考試的結果,原本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是不及格,然后十一月份參加補考,可是卻因為報考點的原因,只能延遲到明年五月參考.其實這對我來說,影響特別大.可是當我知道的時候,那個當下除了郁悶的情緒之外,所做的都是想要了解更多的詳細情況,想要做最后的努力,想要解決這一困境.于是沒有發泄自己的情緒.幾天后與老師聊到此事,在他的引導下,讓我回到那時的場景,如果只能對對方說一句話,那會是什么話.當我說出之后,他讓我大聲再說一次,再大聲說一次.三次而已,我自己明顯的感受到第三次說出來的話,語氣語調都不同,里面包含有憤怒,委屈,傷心,難過.

因為在那個當下,我覺得現實感很重要,如果表達了攻擊,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對于我了解情況可能還有阻滯,自己得不償失.所以在潛意思里壓抑了自己的情緒,而自己根本無所覺知.可經過這個親身體驗,我會有一種新的思路,那就是攻擊表達的時候,一定要面對面嗎?如果你也有特別想要表達的一句話給到別人,可以嘗試用用這樣的方法,親測有效!

所以對于有小伙伴的提問(有沒有可能因為對A憤怒,而把這份憤怒發泄給B,然后對A的憤怒就消失了呢?)及老師的回答(我覺得不可能。這只是嫁禍行為,通常是不敢對A表達,而轉而表達給了B,自己貌似是宣泄了憤怒,但其實對A的憤怒沒有真正消失,同時又破壞了和B的關系).

我反而升起了一個疑惑:這個B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物體吧,如果說是人,的確會有老師提到的情況,破壞了人際關系;可是如果說是物體呢,比如說"空椅子技術",不就是不用面對面就可以與想要溝通的人進行對話嗎?

至于生本能,死本能,現在理解這個還太早,畢竟某天與老師討論提到若用五行中的土作為載體來體驗情緒,可以想到常態即可,如果體驗窒息的感覺,目前不適合,因為涉及死本能.等等吧,等成長好了再來體驗.

總結

有情緒的時候,需要體會,然后接受,再釋放,壓抑只會讓自己更為難過!

釋放的方式不限,可與當事人面對面;亦可體會當下情緒,想象他在對面.

釋放內心,放飛自我,獲得重建!

延伸閱讀:

客體穩定性:是指維持客體穩定形象的能力,特別是維持母親的穩定形象。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一歲半時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的概念。這時,一個事物從他眼前拿走,他不會太慌,因為他知道這個事物仍然存在。但在客體穩定性的概念沒有形成前,他要么會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為他會認為這個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是徹底消失了。

因為沒有“客體穩定性”的能力,所以可以和孩子玩“捉貓貓”的游戲,但等孩子長大后,形成了這個能力后,這個游戲就玩不下去了。

除了“客體穩定性”,還有“情感客體穩定性”的概念。如果母親與孩子有一個高質量的穩定關系,那么孩子在三歲時就能形成“情感穩定性”的能力,即孩子會知道,已經建立的情感就是穩定的,不會隨著關系的改變而輕易發生改變。

用我的話來講,有了“情感穩定性”概念的孩子,就意味著“心中住下了一個愛的人”,當內在有一個愛的客體住進來以后,一個人才有了真正能承受孤獨的能力。

                     ?2017.10.22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