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某個好友和我說,好羨慕那些可以出國的人,我問:“也沒有很多人出國讀書吧,畢竟費用不小”。她說:“她們有些是去讀書,有些是去工作,有些我也不知道去干什么,好嫉妒可以去外國的人。”好友在政府機構上班,工作清閑,薪酬不錯,大學時候有留學夢,因學費高而沒有實現。
一個月前,閨蜜和我說,她也想留學,等以后有錢了再去。我說,其實像歐洲很多國家學費是全免,也不用很多的錢,如果你非常想去的話,其實可以考慮。她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其實很多人有很多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好羨慕家境好的人。”
是的,我們從不用懷疑,夢想是需要資本去支撐的。在讀書年代,我們用努力,用天賦,去支撐我們的考上名校的夢想,我們一次次的奮斗,經歷了很多跌倒,也歷經了很多次爬起,于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人實習了夢想。當我們很多次被指定去介紹成功經驗的時候,我們無一不是在強調努力和天賦的重要,這就是我們能夠實現成績優越的資本。留學也同樣,沒有金錢,就沒有辦法去交昂貴的學費,沒有辦法去支持在國外的生活。于是,很多的我們放棄,埋怨,為什么,我們不生于權貴?為什么,別人可以有實現夢想的資本?
我們總是比較,我們常常說,為什么他可以?為什么不是我?
我們慣性地從自我認知和他人比較中,獲取對自身的認可。有些人,在自我認知的比重更重些,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在意外界的看法,更關注于內心的成長和自我的剖析。而另外一些人,更偏重于從與他人比較中認識自我的價值,于是,當不如別人的時候,產生了妒忌和自卑。
我們從小成長在比較的環境中,卻很少去思考比較的意義,于是,我們成長為了偏重比較中獲取自尊的自己。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要考得比別人高分,在十幾年的教育生涯里,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敗對手,名列前茅。我從不否認競爭的效用,無疑,中考,高考,我們只有分數比別人高,我們才有更多的選擇權,但是,在生活里,我們是否也需要這樣的比較來安排自己的人生,來界定自己的價值呢?
如果身邊的人不出國,你其實不會那么厭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迫切地想要追趕上別人,你害怕落于人后,在你的幻想中,曾經在一個教室里的同學,有了更高的學歷,看到了國外的風景,認識了更優秀的朋友,你如此急切地害怕著,如此真實地嫉妒著,因為不愿被比下去。但是,你從未想過,也許別人在國外,很少朋友,孤獨地一個人上學放學,很多功課,卻沒有人可以傾訴,學費很貴,不想給家里太大負擔所以課余時間還要去餐館打工,朋友圈里呈現出來的世界,只是想讓別人看到的世界,而你卻不知,以為那就是現實。
你是否思考過,即便你不比別人優秀,你也可以是個優秀的人。你的生活不比別人精彩,你也可以有屬于你的幸福。
有個朋友,在家鄉開了培訓機構,畢業兩年,有房有車,每天吃吃喝喝,唯一的憂慮就是結婚問題。我問,你為什么選擇回來?她說,每天吃吃喝喝,過得舒適,就是我的夢想了。無需比較,幸福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