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總請你吃飯,你什么感覺?
高興?——哇,BOSS請吃飯,真看得起我??!
疑惑?——咦,為什么請吃飯,我做了什么嗎?
忐忑?——呃,無功不受祿,會不會吃出什么幺蛾子來?加任務?崗位異動?.......能不去就不去還吧。
……
早期,自己曾在一家大型國企從事HR工作。一次部長牽頭組織部門的全體同事吃年夜飯,征求大家意見是否邀請書記參加。
結果大伙集體搖搖頭,眾口一詞:“還是不了吧,大領導在,那會吃得多不自在啊。”
一天晚上,先生應酬飯局回到家,張口來了句:“快點,快點,還有沒有什么吃的?”我當時很好奇:“不是才從飯桌下來嗎?”
“那叫吃什么飯嘛?”先生嘆口氣,面色不悅。原來,領導請客吃飯,剛剛坐下,得起身跟在座的各位端個杯敬一下(先生不能喝酒,也得以茶代酒的表示表示)。
接著老總開始努一下嘴或使個眼色,下屬就得起身順著他微表情明示的方向。給相關的人敬敬灑,說兩句客氣話。
等解讀完老總的微表情,旁桌的人就過來:“來來,敬你。”
“不好意思,有糖尿病,遵醫囑不能喝酒,以茶代酒?!毕壬坏貌黄鹕?。
“哎喲,兄弟,給我們顏色看不要緊。給領導顏色看,可就不好了啦。我跟你說,越喝越沒事,來嘛,大家難得......”。然后大家紛紛勸酒。
“真不能喝,見諒哈。”先生只得耐著性子再解釋。
遇到理解的,抬抬手就過去;遇到較真的二貨就會以“感情深,白酒一口悶”上綱上線的勸酒。于是他一邊壓抑心里翻江倒海的惱怒,一邊努力保持臉上風平浪靜,強忍歡笑,繼續推脫。
“請問還叫人好好吃飯不?”回到家的先生終于能身心一致的反問我。
是啊,原本享受美食又能聯絡感情的事兒,怎么就弄得跟便秘一樣難受呢。
1、怕你?那就離恨你不遠了。
我有不少在職場打拼的朋友,他們總結的第一條職場經驗就是要學會察顏觀色。
首先看看上司或老總今天臉色好不好。如果他們陰郁地走進來,那么最好實相點,能不找他們就盡量別找他們。
因為領導們沒有心情,不僅匯報得不到好果子吃,反而會被當成出氣筒。
在一次關于學校教育話題的討論會上。一位班主任說現在孩子太調皮了,得讓他們怕老師。我的回答是,如果一個人怕你就離恨你不遠了。
試想,別人要根據你的色難來行事。就意味著他不能做真實的自己,自然也談不上鏈接。
同時他會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強迫自己來配合你。等積累到一個臨界點,他就會爆發:“老子,特么的不干啦”。
所以,HR業內流傳這樣一句話:“員工因企業而來,又因上司而走”。又有人總結說,“員工一周內離職是因為HR,三個月內離職是因為企業文化,一年內離職則是因為上司”。由此可見,上司對員工的影響非常大。
“哎,我平時對他還是不錯的,怎么就給我來個釜底抽薪呢?”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經歷中,我時常收到不少管理者反映平時貌似聽話的員工, 突然在關鍵時刻撂挑子走人,甚至帶走了不少客戶資源。
其實,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必然,它只是以偶然的形式出現罷了。不少老總嘆氣瞎眼看錯人,豈不知他的踢貓效應,讓人家的心已死了好多回了。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作為領導你需要永遠將事情和情緒分開的話,去中正的對待你的下屬,否則你就失去聽真話的機會。
員工需要圍繞自己的工作、部門整體運作,公司的戰略發展轉,而不是迎合你的情緒需要。
“下班啦,為什么還不下班??!”“BOSS還沒走啊,所以我們都得在啊,除非你不想干了!”每每聽到朋友的訴苦,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據朋友說,老總一般快中午才來,很多時候一時興起,工作起來忘了下班。可是人家員工可是早上到點打卡,下午按公司規定還不能下班,紛紛苦不堪言。
為什么不敢走?因為怕老總不高興,怕在老總心目中留下“不夠努力的印象”,可是努力制造努力的形象,只會使工作效率和積極性大打折扣。同時員工的心里壓抑越來越多的怨氣。
在我們公司,除非有特別任務或突發情況。員工到點下班,如果迎面碰到就打個招呼,高高興興的回家。
我們只會因為工作的需要來選擇加班與否,從來不會因為老總沒走,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選擇留下來熬時間。
今年過年,放完長假第一天上班,總經理孫總竟然安排我們提前半小時下班。理由是循序漸進的調整工作的節奏。
被理解,被看到的員工往往在工作中體驗到強烈幸福感,所以我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覺得下班的時間總是格外快。
工作中不能享受的員工,也自然不能享受跟領導吃飯。吃飯之前必將自己的工作,老總的情緒,到時說什么話等等盤點準備一番。
至于吃飯嘛,你能吃飽就算不錯啦。
2、只要人不死,就往死里干?
據研究表明,死亡是居于恐懼之首。用恐懼的力量激發員工的斗志,效果也是驚人的,不然在很多高考族,企業的宣傳欄都有類似“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主動擔責........。
你還沒開始做,就鴨梨山大,總有來不及的感覺。人更傾向于先痛苦中逃離,其次才是追求快樂。
當人往死里干時,你須具備巨大的意志力——吃苦精神。好比你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了,接到組織命令,立刻嚴守包子鋪,而且包子鋪的門還是開的。
“會不會太累”、“會不會做不完”、“會不會失敗”當把事情想得太難,有所畏懼,拖延,逃避就隨之而來。即使獲取所謂的成功結果,也嘗不到那份喜悅,松了一口氣之后,再也不想來第二次了。
我有位好朋友,談起她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殫精竭慮的參加高考,最后終于不負重望考上父母期望的高校。但每每回憶起這個光榮史,她都是滿滿的痛苦,甚至一度會胃痛的厲害。
人的胸腔和腹部區域是情緒的工廠、也是感情表達的通道,當我們心理得不到釋放和表達,身體就會幫助其表達,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身軀體反應?!?/b>
前蘇聯作家葉夫里莫夫指出:“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最新發現證實,人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平常只發揮了極小部分的大腦功能。如果人類能夠發揮一半的大腦功能,將輕易地學會四十種語言,背誦整本百科全書,拿十二個博士學位。”
我們這里講的潛能,是指潛在的、你還沒有意識到的能力。這種能力與潛意識有重大關系。一個普通人只運用10%意識,還有90%的潛力即潛意識。
讓更多的潛意識出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放松,最大的動力就是做自己。
有沒有這樣一份工作讓想起來就覺得歡喜、自由、享受、充滿成就感,充滿機遇和挑戰?有沒有這樣一份工作讓你每天能微笑醒來?
很多人常常強調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其實我個人認為工作跟旅行、運動、休息一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里方方面面互相影響,互相滋養,不斷體驗活著的感覺。
當我們不斷進行自我拓展,即盡量用心,盡量仔細覺察,同時尊重自己的極限,循序漸進地慢慢擴展自己。我們就會感恩有份工作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否則是在負面思維模式或情緒自動化反應中麻木和萎縮自己,在忙碌中忽略自我,盲從競爭。
這一點瑜珈的觀點有點像即以關懷和冒險精神探索自我極限,那么這個人就能充滿活力的成長,如果只是為了某個體勢而練“貪心”,很可能因此生病或受傷。
寫到這兒,自然也了悟到,一個人快樂與否,健康與否,都是你如何對待自己的結果,當你愛自己,就會身心一致的去做喜歡的事,非凡的創造力就會應運而生。
所以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工作把開心,提升自我價值感,成就感放在首位,而不是能拿多少豐厚的薪水
所以,許多企業這樣形容員工——
70后的員工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80-85后的員工是水,搭建渠道,以勢利導,自然流動;
而90-00的員工就是煙,難以琢磨,自由任性又創意無窮。
所以,未來一個老總越要求員工死里干,員工可能打死就不給你干。
有位當老總的同學曾得意分享,自己只要想給員工多加任務就請客吃飯。
難怪中國人把多人聚在一起吃飯稱為飯局,對此我實在不敢茍同,你這是擺鴻門宴嘛?
“好好吃吧,多吃點,吃飽了,好上路!”電影里我們??吹姜z卒端來少有豐盛的最后一頓對即將赴刑場接受處決的人格外關懷。
于是你就看到那個犯人一邊沉重拿起筷子,一邊滿含熱淚:“請問有酒嗎?”……
3、吃飯的目的就是吃飯
“如何在飯局中自保?”、“如何在飯局中活躍氣氛?”、“如何在飯局中表現得體?”、“自己不能喝酒,如何拒絕才夠禮貌”........。諸如類似的葵花寶典特別受歡迎。
這......能不能讓人好好吃飯了?
“大家明天中午不用帶飯哈?!弊蛱煳覀冃腋:9ぷ魑⑿湃豪镞@條信息,引來一片垂涎三尺的表情回應。
“為什么請吃飯???”第二天我們紛紛問領導,“不為什么?大家一起開心唄!”宣布要請客的是我們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周妍,也是我們的前營運總監。
我們戲稱作為幸福海的員工,如果不注意鍛煉身體是很容易胖的。
因為我們常常被創始人周梵老師,總經理孫總等Boss級的人物以犒勞大家辛苦工作、公司日活動大家放松、甚至僅僅因為天氣極好為由請吃飯。
每次被請吃飯,大家都是歡呼雀躍,興奮無比,吃得也是皆大歡喜,大塊朵頤,特別當下。
身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利在《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有句話:翻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翻頁,第二目的是去尋找電話號碼。穿過房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穿過房間,第二目的是去房間的另一邊拿一本書。當你拿起那本書的那一刻,拿書又成為你的主要目的了。
每每我們集體吃飯的主要目的就真是吃飯,第二目的就是開心分享。所以每次吃飯都是種特別美好的體驗。
一次講座中,有位家長跟我反應,帶自己孩子出去玩兒,他總不愿意也不開心。我具體問那位媽媽怎么帶孩子出去玩的。
“你不是喜歡海嗎?暑期我們帶你去青島一趟,沒別的要求,回來寫篇觀后感哈。”孩子一聽就說不去了。我當時就跟那位媽媽說:“要是我,我也不想去了?!?/p>
試想旅行就是把所有感官打開盡情享受,體驗就好了。當充分體驗后如果想寫點什么,孩子自然就會寫了。即使旅游回來不寫,遇到相關的命題,他也是有材料可寫的。
很多家長的溝通模式就是用交換的條件去控制孩子。你考了100分,我就帶你出去玩,你這次評上三好生,我就給你買ipad.......這種有條件的愛,很容易將孩子物化。自然也就沒內驅力去學習了。
同樣的,對于成人關系互動也是一樣的。中國人的吃飯的文化博大精神,談項目先吃個飯,合作談生意吃個飯。
其實吃飯是一種人際互動方式,一種交往的禮儀,講究的是緣分、輕松,自在,真心,談得來,有共同志趣、需求或主題,否則端上“龍肉”也吃不下,沒胃口。
“來,我給你們買了椰汁、可樂??!不夠我再去買。”原以為周妍離開餐桌接電話去了。結果不動聲色的就把吃飯的飲料,餐巾紙、濕紙巾為大伙配備好了。
八仙玲瓏盤的全蝦宴,由八個拼盤組合而成,每個拼盤上來,大家都像幼兒園的小盆友,情不自禁的拍手歡呼。
服務員被我們感染的笑容滿面,等待的過程里,有的拍照,有的欣賞著,偶爾有人忍不住會細細的輕輕夾起一筷子配菜心滿意足的咀嚼。
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大家一起等待菜全部上齊的那個美好時刻,迫切而又神圣。
“快了,我跑到人家廚房里去看,馬上起鍋了!”大家都被小伙伴夢玲跑進跑出的“探子來報”逗樂了。
等八大拼盤聚首,大家連連驚嘆這簡直就是饕餮盛宴。徜徉在蝦的海洋,味蕾全部打開。
你不用擔心吃不到,因為你面前始終盛裝著不同做法的蝦品。你也不用擔心吃相難看,因為大家都忙著呢,沒人有空評判你。
大家埋頭盡情的吃,沒有寒喧客套,等到吃得大半飽了,才良心發現般想起來舉杯感謝主人。
“哇,真好吃,如果再來一盤,我還能吃。”小鏝對著鍋底朝天的景象,似乎意猶未盡。有的人點頭,有的人微笑。
“好,只要你吃得下。老板再來個四海一家的拼盤。”周妍豪爽點菜。
“哇——”大家顧不得油膩的手,連連鼓掌。
“原來大家都還沒吃過癮,只是不好意思說?!贝蠹冶恢苠徽Z道破又逗樂了。
結果我們從腳趾頭到頭發絲都被蝦油浸泡了,除了爽就是爽。
吃飯過程中,大家 表達對不同蝦做法的味道的感受,情不自禁的表達謝意,分享近期的工作心得,或是某個熱門話題的看法......總之盡情的侃大山,但卻滿正正能量,談到公司的前景大家激動的手舞足蹈。
現在不少文章分享工作和家庭的比例分配,分開平衡,可是越來越在幸福海工作,就越來越感覺到這里是另一個形式的家,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民以食為天, 表面上看吃飯的確是件平常事兒,可是吃出企業文化,和諧關系,美好遠景,感官體驗,絕不是件簡單的事兒,它不僅跟吃什么有關系,更關鍵的是你和什么人一起吃。
豐盛,有愛,享受……大家紛紛發盆友圈,一時引起眾多圍觀者紛紛點贊。
《菜根譚》中說:“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b>說的是,相信別人的人,盡管不見得人人都值得信任,但自己先真誠了;懷疑別人的人,盡管不見得人人都值得懷疑,但自己先狡詐了。
在我們幸福海,每個人不是因為做什么才值得信任,而是存在就被信任著,它并不需要用吃飯來驗證或推進。但愛和信任,幸福就自然而然流淌出來。
每個當下的信、愿、行、果就這樣發生了。
身心靈導師彼尚說:“請完全敞開吧,因為宇宙只想讓你開心?!敖璐宋母兄x老總周妍,吃得心花努放,酣暢淋漓,氣吞山河,吃出宇宙的豐盛感和喜悅感,實在是吃貨的福音。
以后有機會,我也請大家痛快的來一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