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拉低了中國人的平均音樂素養?

前兩天跟老鐵聊天,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說中國人的音樂素養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平均水平呢?”

他淡定的說:“也就是錢柜的那種水平吧!”

這個答案真的是讓我嘔出了一大口鮮血,但還不得不佩服他回答的如此形象、明了、又真實。

什么是音樂素養?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教育,它是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是音樂基礎課,必修課。它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理論基礎。

看到這個解釋以后,我就更堅定音樂是一種語言的說法了,按照學習漢語來說,我們要先學習認讀拼音、生字,然后學習造句、語法、標點、寫作,之后還要接觸美文欣賞和文學史。

這樣看來,音樂就是語言,音樂素養就是基礎知識。

對學習音樂的人來說,不學習音樂素養就等于是一個會彈奏和歌唱的機器人,他無法去理解音樂、懂得音樂、表現音樂,可以簡單明了的解釋為他是一個會唱歌的音樂文盲。

總結一下我之前的音樂課,基本上每周只有一節,周期拉得很長,上周上課的內容在一周以后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這樣算來,一周上一次課,每節課四十分鐘,一學期斷斷續續在音樂課上的時間也就12個小時,這還沒有除去音樂老師有事然后改上數學課的時間(這里我們不談論音樂老師是不是真的有事),這樣樂觀的計算下來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我最多最多才接受264個小時的音樂訓練,更別說什么1萬小時定律了。

事實證明,現在的學校早就都被歸納在功利標簽的教育體系中了,音樂與語、數、外相比是十分渺小的,根本受不到重視,學習音樂的途徑不外乎就是各種各樣的樂器培訓班,這些多以琴行為主,但這存在著很多短板。

第一:在老師方面,認為一節課時間有限,大部分時間用在樂器演奏教學上,他們要求“短平快”地讓家長看到孩子們琴技的進步,哪里還有時間去指導學生學習音樂素養?

這種想法容易產生演奏能力與音樂素養能力嚴重脫節的現象,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現出學生識譜速度慢,識譜錯誤率高,對音樂內涵不能領會,致使練琴效率變低,學琴周期拉長,壓力增大,興趣消失。

第二:在家長方面,忽視音樂教育規律,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一味要求老師趕進度、趕級別,致使老師只能舍棄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即使考級通過了,也只能停留在會彈兩三首曲子的水平上,其他的一概不知,什么都不會。

So,在這樣的音樂教育下,只會產生了一大批能演奏的工匠,更別說還有一些沒有上過樂器培訓班的人。

由此看來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那個朋友會說中國人的平均音樂素養會處在ktv的水平了。

那么為題來了,是誰拉低了中國人的平均音樂素養?

同志們,絕對是高考?。〔蝗晃覀兊囊魳防碚摽隙ǘ际?6的。

哈哈,玩笑歸玩笑,但我們必須深刻的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靈動的魂閱讀 181評論 0 0
  • 早飯沒時間吃,午飯一袋方便面,一個棒棒糖,晚飯無 被一個人喊了胖子,很生氣!減肥?。。。。?/div>
    魯春玲閱讀 234評論 0 0
  • 這五年來最大的收獲是生了兩個女兒,又要帶娃又要上班的艱難自不用一一細述。今天想分享那些細微之處的點滴快樂,是它讓我...
    黃小麗的私人訂制閱讀 300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