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做讀書筆記,而是學以致用的談一談自己的所看所感。
今天去帝都聽了知名設計師曉鷗老師的一堂穿搭課。返程后,在車站出口打車時,遇到兩個典型事件。一是在候車區域,對排隊的乘客拉活,話術一般為:師傅/美女,你去哪?哦,去那個地方得多少多少塊錢(幾乎是正常車價翻2.5倍的金額)第一次通常被拒絕,然后再砍價,往下砍10元左右,對基本同意的不太想排隊的客戶說,你等一會,我再拉個人,拼個車,此時這名乘客不樂意了,心理活動大都為“我都肯出高價搭你車了,怎么還要再拉人?”這時司機繼續去張羅其他乘客,等再返回來時,第一個人已經反悔了。無論司機最后將價格降到什么程度,都不再同意。
這里面涉及兩個角度的問題。從乘客角度,看著前面長長的隊伍,預估需要等時30分鐘左右,這時,有一個不排隊馬上走的機會,還是比較誘人的,也愿意承擔略高的費用;但問題就在于,乘客付出了高成本,但不能享受即時發車——即司機還要再攬客拼車,則他不能享受馬上發車的待遇卻還要支付高價格,還要和別人共享資源,面臨繞路的風險,里外里都是虧本買賣啊,所以他拒絕了,而且拒絕的很干脆,后面費用一再降低也不同意——因為已經不是錢的事兒了,是徹底喪失了信任。
從司機的角度:想多賺錢,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只不過司機都是討生活的普通人,沒有琢磨出乘客的心態,也沒有摸索出一套切實有效的報價和服務模式,所以拉活很難。問題有哪些呢?第一個,報價過高,嚇到一定比例的乘客,第一時間否決之。報價高,從經濟學角度,通俗來講就是,沒有量,所以想提高單批的利潤,讓接受這種服務和費用的客人來填補他的客源不足。第二,不了解乘客的心態,乘客接受高價,不是不懂行情,而是買了即時出發的服務,拼客,則讓乘客喪失了選擇他的理由,所以會堅定的拒絕,而且下次甚至下下次幾乎也不會接受,除非司機們的策略變了。這樣,把潛在的客戶也因自殺式行為給流失掉了。第三,貪的心態,如果明白以上兩點,專門服務不排隊的客人,專人專車不拼客,多跑兩趟一樣也是很掙錢的,而不是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也拉不到一個客人耽誤了生意。
第二個案例更有趣。當正常進場的出租車到達接客地點時,通常情況下,只需停車,載客,關門,離開,不過30秒的時間即可完成。今天遇到一個司機師傅,不是這個套路,接客點停下后,正常上來名乘客,要去開發區方向,師傅下車,沖排隊的人群大喊,北二環方向、開發區的有沒有,去北二環、開發區的有沒有,后面排隊的乘客自然去往后面排隊的出租車。師傅大概喊了半分鐘,回到車上的時候,原本的乘客早就走掉了,司機往著空空如也的車頗是無語,繼續又問人群,北二環的有沒有,依然沒人乘坐,人群呼啦啦的都打上車陸續離開,最后,這名司機只說,去哪都行,快上車走吧。這個司機犯了個什么錯誤?一、拼車,如果人們愿意的話,早就被上面的司機截胡了,怎么會輪的上他呢?二、人們辛辛苦苦排隊不是為了和人拼車,已經付出了時間成本,享受的必然是正常的服務。
希望司機們盡快找到方法,多拉客人,多掙錢。乘客們也不要永遠的反感,選擇適合自己的出行付出合理的費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