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基礎知識——第十講
標點符號
教學目標:
1.熟悉標點符號的基本作用
2.標點符號在表達效果上的作用
3.根據語境,辨析破折號、省略號、引號的作用
教學重點:體會標點符號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辨析破折號、省略號、引號的作用
教學過程:3課時
第一課時
標點
使用方法
示例
頓號、逗號、分號
并列性的謂語、補語之間不用頓號,只用逗號
①這個省今年的水利建設,任務重,工程難,規模大。
②你要不斷地進步,識字,生產。
③他的故事講得真實,感人。
語氣詞的并列詞語之間不用頓號,只用逗號
這里的山啊,水啊,樹啊,草啊,都是我從小就熟悉的。
并列詞語中已使用連詞“和、或、及、與”等,不能再用頓號
我國科學、文化、衛生、教育和新聞出版業有了很大發展。
相鄰的數字表示約數,不用頓號
他已經走了三四里的路了。
集體詞語之間關系緊密,不用頓號
公安干警、中小學生、大專院校、男女老少等
表并列性的引號、書名號之間不用頓號,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號
①近期我觀看了許多出色的電影,如《英雄》《無間道》等
②這時課堂上響起了“向于敏學習”“向于敏致敬”的口號。
并列詞語注意分類,小的用頓號,大的用逗號:分句間小的用逗號,大的用分號,甚至句號
原子彈、氫彈的爆炸,人造衛的發射、回收,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
分號一般是用在復句內部的并列分句之間,但如果分句之間沒有逗號,不可以直接使用分號
①語言,人們用來抒情達意;文字,人們來記言記事。
②天才出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
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第一層關系處也用分號
這樣的人往往經驗很多,這是很可貴的;但是,如果他們僅以自己的經驗為滿足,那也很危險。
問號
有的句子雖然有疑問詞,只充當整個句子的一個部分(通常是主語或賓語),句末不用問號
①他什么時候走,坐哪趟車,我都打聽清楚了。
②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選擇問句中無論有多少個選擇項,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個問號,其他各句之間均用逗號
你是坐飛機來呢,還是坐汽車來呢,還是坐輪船來呢?請盡快給我個答復。
如果連續幾個問句不是表示選擇關系,而是各自發問,那么有多少問,就要用多少個問號
這個問題該誰來解決呢?該怎么解法呢?
倒裝句中,問號放在句末
①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們?”廠長問。
②怎么啦,你?
冒號
用在總括的話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項說明或表示冒號前面的話引起后面的話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用在提示詞(如:說、想、證明、宣布、指出、決定、透露、發現、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體內容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了。
用在總括性句子前,表示總結上下文
證券交易所內那些穿紅馬甲的人是經紀人,穿黃馬甲的人則是管理和服務人員: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
冒號的提示作用要發揮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能用逗號、破折號或不用
本市文壇的三位女杰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在一起談笑風生。
表領起的插入語后面不能用冒號
考文科各系的人數,據不完全統計,中文系已達1230人,歷史系已達986人。
“××說”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號;放在句中,用逗號:放在句末,用句號
①老師說:“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中學課本有不少李白的詩。”
②“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老師說,“中學課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詩。”
③“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中學課本里有不少李白的詩。”老師說。
冒號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詞同時用
這位老“巴爾干”同意本報記者的看法:即協議雖簡,維和部隊開始“維和”,但科索沃的危機并沒有消除。(冒號應改為逗號)
嘆號
倒裝感嘆句,全句末尾才用嘆號
多壯觀呀,氣魄雄偉的錢塘江大潮!
兩個嘆號連著用,只在后詞用嘆號
“啊,啊!”老王驚叫來,慌忙之中跳到了院子里。
嘆詞后跟感嘆句,在末尾用嘆號
啊,多么神奇的魔術呀!
引號
引文獨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點號放右引號里面,且引號前面用冒號
我聯想到了唐朝賈島的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引文不完整,或引文雖完整,但只作為整句話的一部分,句末點號放在后引號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號
寫文章要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
引文之內又有引文時,外面的一層用雙引號,里面的一層用單引號;如果單引號之內又有引文,則又用雙引號,以此類推
他走上前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只把別人的話的大意說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號
她跑過來告訴我說,會議改在了下午四點鐘召開。
一般的專有名詞上不用引號,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義的名詞要加上引號
三峽工程、京廣鐵路、“三個代表”、“一國兩制”、“四化”建設
破折號
破折號表示解釋時,不能和表示解釋詞語同時使用
船上的人告訴他,船所經過的海槽(當時稱為“過溝”)——即“中外之界”。(破折號與“即”重復,只保留其一)
如果分說部分是對總說部分的注釋,則應用破折號
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括號
句內括號:注釋句中的某些詞語,緊貼被注釋或說明詞或句子后面
推行“三證”(即機手合格證、機具檢驗證、供油證)供油制度,堵塞了油料漏洞。
句外括號:注釋整個句子,在句末標點后面
“吸翠霞而天矯”出自晉代郭璞的《江賦》。(見《文運》卷十二)
書名號
表示書名、篇名(文章、規章制度等)、報刊、歌曲、電影劇作等
①我最愛看四大古典名著中的《紅樓夢》。
②今天我們班新學了一首歌曲《同桌的你》。
③請大家今天回家寫一篇作文,題目是:《讀<雷雨>有感》
電視節目,報刊欄目、主題等不能濫用書名號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為主題的中央電視臺2015年“3·15”電視宣傳活動將由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11個欄日共同組織完成。(書名號應改為引號)
注意書名號的統管范圍
魯迅先生經常在《申報副刊》的《自由談》上寫稿,攻擊時弊。(“《申報副刊》”應改為“《申報》副刊”“《自由談》”應改書名號為雙引號)
書名號內還有書名號時,外用雙書名號,內用單書名號
《讀<石鐘山記>有感》《<中國工人>發刊詞》
書名和篇名連用或詞牌曲牌名與題目連用時,中間用間隔號,外面用書名號
《荀子·勸學》《念奴嬌·赤壁懷占》
省略號
省略號不能與“等、等等”連用
第二代無線電話采用了數字技術,主要有泛歐數字無繩電話、個人便攜式電話、個人接入通信系統……等,具有雙向互呼和越區切換性能。(要刪去省略號)
一般情況下,句末的省略號連同標點符號一同省略
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醫藥……,這些新興產業在中國的“硅谷”勃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逗號應省略)
下面,我們須對省略號、破折號、引號的作用再做一下探討。
一、省略號
又稱刪節號,用于省略原文的符號,中間不能斷開,不能用在一行之首。
(一)表示省略
1. 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她輕輕地哼起了《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啊……”
2. 表示列舉的省略
例:在廣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鐘、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
3.表示重復語句的省略
例:沙啦啦,沙啦啦……
4.表示數字延續的省略
例: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二)表示語言(心理)的斷續、思維的跳躍
1.表示說話斷斷續續或心理活動時斷時續
例如說話:“阿……Q哥,像我們這樣的窮朋友是不要緊的……”趙白眼惴惴地說,似乎想探革命黨的口風。
例如心理:“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得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2.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膽怯了起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3.表示思維、語意的跳躍
例:“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三)表示欲言又止,或語句未完、意思未盡
例:“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
這一句中前兩個省略號表示說話斷斷續續,第三個省略號屬意在言外的省略。所謂“意在言外的省略”,是指當有的文句的某一部分可以包含某種意思時,有意不把這一部分文字寫出來,而用省略號表示,可以給讀者以回味,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被省略的意思。如:我覺得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金色的魚鉤》)此例中的省略號所省略的文字是“吃草根和傷病員吃剩的魚骨頭”。由于這一內容上文已有交代,因此這里用省略號讀者完全能領悟其所省略的意思。又如:夜半,他披衣而起,兩眼含淚,拿起信箋……
(四)表示沉默、語言中(搶)斷
除此之外,省略號還有以下幾種用法:
1、表示沉默,無語:
例:“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他們那么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例:何為:“梅伯母的身體已經經不起路上的顛簸了!”歐陽平:……
后一個例子屬于“標志不語”用法,即:當事態發展到該某個人講話而這個人卻沒講時,就可以用省略號來表示。
2、表示語言中斷:
例:穿長袍的問:"這位是……""我的兄弟。"戴禮帽的回答。
破折號也可表語言中斷,但兩者有不同:破折號表語言戛然而止,省略號表余音未盡。
3、話還未說完被別人前去說了。
例: 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二、破折號
表示有“破”有“折”的標點符號。所謂“破”,就是在語句中突然打斷話頭;所謂“折”,就是把意思轉移到另一方面。因此,表示停頓、轉折、注釋是它的基本用法。
1、表示解釋說明
例如: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
例如: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例如:他首先指出早戀并不可恥——這是一種十分自然、正常的現象……早戀并不可愛——早結的果不甜,早開的花早謝。
2、表示意思的遞進
例如:每年——特別是水災、旱災的時候,這些在日本廠里有門路的帶工……
例如: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3、表示意思的轉換、跳躍或轉折
例如:到山上打柴的記憶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種勞作。
例如:“好香的菜,——聽到風聲了嗎?”趙七爺站在七斤的后面說。
“今天好熱啊!——你什么時候去上海?”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4、表示語音的延長
例如:“小林——,我來了!”他大喊著。
例如:我們在天安門前深情地呼喚:周——總——理——
5、表示語音較大的停頓或中斷
例如:那個時候在無錫的人,我倒問過,可是——(表示說話中斷)
例如: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
6、表示引出下文、總結上文
例如:“小姑娘的相貌神態酷似她的母親,我的心一顫。眼前又浮現出十年前我在槐樹村生活的情景——”
例如:想贏的不能贏,不怕輸的反而輸——這是競賽的辯證法。
應注意的問題:
1.破折號前的標點,如果是句號或逗號,可不用;如果是問號或感嘆號,則保留。如: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鋒式的人物——心中只想著他人的好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2.破折號與括號的區別
較重要的內容用破折號,一般內容用括號;破折號表示的注釋部分要連著正文念出來,括號表示注釋的內容可不讀出來;破折號與“是”“有”等提示的詞不能同時使用。 如: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公司為防止我們“揩油”,衣衫上一只袋也沒有縫)掏出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在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阿累《一面》)
3.破折號與冒號的區別
破折號中表示注釋的用法容易和冒號中總說與分說的用法相混淆,可從兩個角度區別:一是分說部分是總說部分的分項敘述,應用冒號,如:“今天晚會上有如下節目:舞蹈、獨唱、二重唱、相聲和雜技。”如分說部分是對總說部分的注釋,則應用破折號,如“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偉大貢獻。”二是凡用破折號表示注釋的,可以把注釋刪去,句子的內容與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號表示總說分說的句子則不能把分說部分刪去,否則句子表意不完整。
三、引號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號的用法有: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稱謂;③表示強調指出;④表示諷刺或否定;⑤表示特殊含義。
(一)標明文章引用的部分
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別人說的話、書上的話或寫人物對話等,要用引號標出來,以便把引用的話和寫文章人的話區別開來。引用可以引局部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引全部。 例如:
①鄧小平同志有一次在講實事求是及實踐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我個子很矮,所以總得從下面看問題。”一語中的,既幽默又深刻。
②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關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感情、態度、行為產生什么影響的學科。”
③“滿遭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年了。(明確: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種,不過,“‘滿遭損,謙受益’”與“這句格言”成為了同位復指,共同做了“流傳”的主語,所以,雙引號里的內容結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標點)
④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游程卻沒有看到。(明確:這是一個陳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詞作為行文的內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話的引號外面加上逗號,與其他話語組成一個完整的陳述內容)
⑤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明確:這一句與前面所講的例③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所引用的內容的位置,前者為“主”,后者為“賓”)
(二)表示強調指出的部分
例如:①古人對于寫文章有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
②股市有它的行話:如股票價格上漲,叫“牛市”,因牛的眼睛總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總朝下看。
③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謂“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它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方法怎樣靈活多變,無不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的。 (明確:這個語段涉及到的引用屬于總分關系。“總”——“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這里引號的作用表示著重要論述的對象)
④覺英、覺群和覺世也買了些“滴滴金”、“地老鼠”和“神書帶箭”來燃放。
(三)表示否定、反義、借用或諷刺
例如:①在外國的地攤上賣的書,到了國內搖身一變被摔成了“傳世經典”,讀者一再受愚弄.這種現象的蔓延是發人深思的。
④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好。(明確:這里的“聰明人”加上引號,其實是反話正說,修辭手法稱之為反語。“聰明人”,即“愚笨者”)
(四) 表示特定的稱謂和需要著重指出的部分。
文章中的某些詞語具有特殊意義時,多用引號標明。如:
①我們的“大蜻蜓”已經穩穩當當地飛上了天空。(《放風箏》) (句中的引號,表示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狀像蜻蜓的風箏)。
②蠶兒要“上山”了。(《春蠶》) (這兒的“上山”用引號,表明它是有特定意義的詞語,特指蠶爬上稻草桿子上,準備吐絲結繭)
(五)表示具有特殊含義
例如①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明確:這里“之”字引用實際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辭手法,即形象化地將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為像“之”字)
②人類在“足不出戶”的時代就能夠測算出,遙遠的星星體積有多大,溫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樣運動。(明確:“足不出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腳不出家門。形容見識淺陋,視野不廣。這里賦予它的特殊含義指我們的祖先,雖然處于遠古時代,科學技術還沒有今天這樣發達,然而,他們已經能夠從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奧秘)
③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明確:“招牌”,原來的意思是指掛在商店門前寫明商店名稱或經營貨物的牌子,作為商店的標志。這里的含義是指天上的各種各樣的云朵,有經驗的人看到它就會知道天氣的情況,正所謂“看云識天氣”)
特定稱謂和特殊含義的區別
“特定稱謂”是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代指某一事物或人,具有某些特點的名稱、簡稱等,起到突出、強調作用。比如:港澳臺同胞都積極為“希望工程”捐款;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這里的“豆腐西施”,就是一個特定稱謂,因為楊二嫂是賣豆腐的女人,稱她為“西施”含有一定的戲謔】。而“特殊含義”是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具有另外的意思,或產生了新的意思。比如: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這樣的“傻子”;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最大的麥穗》)【這里的麥穗不再是田里長出來的麥穗,而是指出現在眼前的機遇】
特定稱謂與其表達的意思有相通之處;特殊含義與其表達詞語的本義完全不一樣,所以稱為“特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