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金點子造就了黃浦江成全了大上海

也是明朝,永樂年間,上海出了個水利專家葉宗行,憑借創新性思維和天才設想,使名不見經傳的黃浦江成功轉型,代替吳淞江升格為上海最重要最大的河流。從此,奠定了上海的整個地理版圖。葉宗行的金點子,造就了黃浦江;有了黃浦江,才有大上海,這個推論文學上成立,歷史學角度看,不夠嚴謹而已。

直到朱棣成功奪取皇位登上最高權力寶座時,上海版圖上還沒黃浦江這個名稱。那時候的上海,東西向的河流叫河或塘,南北向的稱浦,夠得上叫“江”的只有一條,吳淞江。黃浦江在上位前,不過是吳淞江的一條小支流。吳淞江的名字后來雖然消失了,但非常不甘心地在上海留了個印記,黃浦江的入海口至今仍稱吳淞口,而不是黃浦口。那么吳淞江去哪了?它還在上海,縮小了,就是現今的蘇州河。

這個江變河,河變江的戲法,不是大自然自說自話干的,而是人的杰作。這件事主要由三個人主謀,下命令的是永樂帝朱棣,他派大臣“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所以,具體實施的是夏元吉,還有一位出謀劃策的關鍵人物就是葉宗行。

葉宗行,家住華亭縣葉家行,地址在浦東與閔行交界處,如今從行政區劃上歸了閔行區浦江鎮正義村,現在閔行召家樓古鎮禮園內建有葉宗行紀念館。

“江河變”這一工程有個專業名詞——江浦合流,為什么要變?唐代以前,吳淞江非常寬,有“一江可敵千浦”之氣勢,寬到站吳淞江的這邊看不到對岸。但是到北宋的時候,吳淞江下游瘀塞開始嚴重,以至于從海里來的船駛不進來,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疏浚,堵了疏,疏了堵,情況越來越糟。糟到什么程度呢?暴雨一來,海塘決堤,大水泛濫,百姓遭殃,驚動了最高領導永樂帝。于是,有了派大臣夏元吉來江南治水這碼事。

但是,怎么治?永樂帝發榜,號召大家獻計獻策。葉宗行便獻了個金點子,他直接顛覆了前人在吳淞江里挖挖挖的做法,把不知名的小河流黃浦江扶上老大的位置,提出“放棄吳凇江下游一段淤塞河道;加深拓寬黃浦(相當于今閔行區浦江鎮閘港以北的黃浦江);疏浚上海浦北面的范家浜(相當于現外灘至復興島附近),使范家浜上游接上海港、黃浦、泖湖、太湖,下游與吳凇江合流后,從南蹌浦口入海(故今黃浦江的出口叫吳淞口);在太湖出口處建造蓄水閘,控制湖水排泄之量。”

方案在被明成祖朱棣點贊后,指派夏元吉負責落實。當然,葉宗行義不容辭地給予技術指導。記載說他和夏元吉倆人還親自加入民工隊伍,挑擔運土。“榜樣”效應立馬顯現,干活的百姓群情激昂,工程進展順利,達到預期目標。1404年,江浦合流基本完工,未來大上海的雛形也形成了。

葉宗行因治水有功,被朝廷重用,當了錢塘縣知縣,他在任上兩袖清風,有“錢塘一葉清”的美譽。

關于葉宗行的清正廉潔有個小故事。

當時有個叫周新的大臣,外號冷面寒鐵公,對葉宗行清廉傳說有懷疑。他乘葉宗行外出時,偷偷打開葉的行李箱,僅發現一包太湖銀魚干,于是心服口服,倆人因此結下深厚友誼。葉宗行后來督送工匠北上營造北京宮城,尚未到達北京,因病去逝,也是鞠躬盡瘁倒在崗位上的一位古人。

葉宗行的祖上是南宋名臣、文學家葉夢得。葉夢得為蘇州人,晚年居住在浙江湖州。他有個孫子在元朝時入贅華亭莘莊鎮李家,而且改姓李,后來歸宗,恢復葉氏。這里的記載很簡單,但是“入贅”“改姓”這兩件中國傳統文人特別忌諱、不到大難臨頭決不做的事,葉家族人都實施了,其中想必有個辛酸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

大概在葉宗行的祖父一輩才到了浦江鎮。和所有的天才傳說一樣,葉宗行從小就顯露出天象、農事方面的興趣和志向,決心以治理蘇松水患作為自己的功德之業。家里也為他創造學習條件,他還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經常外出考察,對家鄉周邊的地形地貌河港水道非常熟悉。因此,當機會來臨時,他一舉抓住,實現了建功立業的愿望,造福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后人。

多虧了他,上海700年來僅少數幾次洪災,影響也僅限于沿海一帶。大多數辰光大多數地方都妥妥的,后來的“陸深”們才得以過上錦繡生活,可以理直氣壯地鼓吹“奢侈”拉動經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