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
打開書本幾分鐘,微信就發來消息提醒。于是你放下書本去聊天,順便刷了朋友圈,還點上幾個贊。本想重新看書,又記起有一部精彩的劇沒看完,于是打開電腦。結果一個晚上過去,書翻了不到十頁。如果你經常這樣,重要的事情總是被打斷,那么就需要警惕了,你的注意力正被切割成碎片。
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做事情越來越缺乏耐心,以至于專注成為一件奢侈的事。為了幫助你更好的提高注意力,我總結了下面的套路。
No1.關閉朋友圈
早在半年以前,我就屏蔽了朋友圈 ,只在需要的時候打開。
你可能會想,不看朋友圈,不就不清楚朋友們的動態,甚至不清楚發生重大新聞了嗎?作為實踐半年的人,我說一下自己的體會。
首先,你對別人而言,遠沒想象的重要。
大伙發朋友圈,無非是想秀一秀,獲得別人的認可。至于點贊、評論的人是誰,沒有太大關系。如果是對你非常重要的朋友,見面的時候,他自然會和你談到日常生活,要是需要你幫忙,他會私聊你的。如果是普通朋友,那么他發生了什么就更加無所謂。
其次,那些極度熱門的新聞,即便屏蔽了朋友圈,還是能傳到耳中。
因為它們的噪聲太大,以至于身邊的人不停的提起,又或者一些公眾號大V發文炒作。就像前段時間的刺死辱母者事件,只要你用微信,身邊有同事朋友,那么就肯定會知道。而且,即便不知道,按照新聞事件的傳播規律,再夸張的事件,七天后基本銷聲匿跡,不再有人去議論。于是新的熱點又來了,例如被高鐵夾死事件,周而復始。
所以,不用擔心錯過什么,如果可以的話,屏蔽朋友圈吧,你會發現整塊的時間突然多了起來。
No2.關閉手機提醒
我的第二個做法是,手機絕大部分app都關閉了消息提醒,同時定期卸載。
我最煩的就是,在做一件事時,手機“啪”的一聲彈出消息提醒。微信勉強能接受,私聊我的是朋友或者同事。要是其他app彈出來,我又忍不住去點,事情就被打斷,重新進入狀態又要花時間。當我把該刪的刪掉,該屏蔽的屏蔽,發現被打斷的次數減少了80%以上。
我的第三個做法是,手機長時間設置免打擾和靜音。
好處有兩個,一是即使app發出消息提醒,手機不會震動,也不會發出聲音。二是當有陌生來電時,不會提醒。壞處是,有時不知道朋友微信我,有時沒注意朋友電話,導致回復較慢。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必須長時間保持手機暢通狀態,建議不用開通免打擾和靜音。如果不是工作必須,大膽的去做。錯過了,晚點回復便是。
No3. 騙自己開始做
屏蔽掉手機噪音,接下來就是讓自己開始做。
人腦是一個神奇的器官,它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
因此你會發現,當需要做一件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時,往往會拖延。這不是你的意志力不行,而是大腦條件發射式的抵觸。同時你會發現,當一件事情令大腦愉悅時,它就會忘我的全情投入,比如在打游戲和看劇的時候,持續了一整天都停不下來。了解清楚大腦的運行機理,就可以反向利用它。
第一個套路是運用“If...then...”的神奇法則,“如果怎樣,那么怎樣”,給要做的事情一個執行情景。比如,如果你想要健身,可以這樣做,如果刷完牙,那么跑步二十分鐘。我試過好幾種方法,“If...then...”最為有用。使用久了,你就會條件發射的去做,就像肚子餓了就會想著去吃飯,不做反而全身不舒服。
第二個套路是騙自己先做10分鐘。比如,我想寫作的時候,一般大腦會說,寫作這么累,晚點再去做吧。如果我聽從大腦的指揮,大概永遠都寫不下第一個字。但是我騙大腦說,沒事,先動筆寫10分鐘,之后再看。當我寫了十分鐘,大腦不知不覺就進入狀態,很快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這兩個方法有點邪門歪道,但是非常有效,我已經使用了四個多月。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事一直拖延,不妨也試試看。
No4.做更少的事
可能你聽過一個說法,專心把一件事做精,比同時做幾件事要好得多。
我盡管每星期要做的事很多,像讀書、寫作、 用英語、聽直播課程、學習工作技能等等。但是具體到每天的安排,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例如,今天晚上寫作,明天晚上可能就是看書,什么都不想干的時候就看動漫過把癮。
一次只做一件事可以很容易投入進去,減少大腦切換任務的時間。有一本書叫《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里面提到一個觀點,人如果一件事情沒做完就去做下一件事,當他再做原來的事情,大腦光是進入狀態就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假設一個人頻繁的切換任務,很快注意力便會消失殆盡,什么都做不成。
我的建議是,不妨給要做的事情排一個優先級,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即可。少做就是多做,不僅人不會那么累,而且效率奇高。至于剩下的那些事,能做便做,做不完就下次。
No5.寫在最后的話
方法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屏蔽掉可能的干擾因素,騙自己開始做,只做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實在不忍心屏蔽朋友圈,那么把app的提醒關閉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