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2016·發展心理學 | 2016.6.22

第八章 信息加工的觀點

信息加工論的研究者從與皮亞杰和維果斯基都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認知的特點。他們將人腦和電腦做了一個類比,電腦的工作過程就是,輸入信息,加工,輸出答案或者解決方案。信息加工論的研究者認為人腦的思維方式也有同樣的一個過程。大腦和神經系統就是"硬件",搜集和理解信息,并利用策略的心理活動就是"軟件",最終的結果也是問題的答案或者解決方案和決策。

硬件和軟件同時都會制約認知能力。

比如,1年級的兒童一次性能記下2.5個數字,4年級就發展到3個,成人大約為3.5個,這種短時記憶容量的差異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為大腦成熟程度的不同造成的。這就是硬件影響認知能力的例子。

再說軟件的發展。比如說,做算術題目。很小的幼兒,在被問5加3等于幾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先從1數到5,然后在數三個數字,最后得出答案是8,這叫"數數策略"。還有的幼兒會直接從5開始數,然后暫停之后,數6,7,8,這叫"最小策略"。最復雜的策略就是"記憶提取",他不用數,直接說出答案8來。這些不同的策略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經歷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長,復雜的策略會更易于勝出。這些策略,也就是軟件的發展,可以是在生活中觀察學習到的,但是大多數都是在學校里學習到的。

再來說說記憶吧。

兒童期的時候有兩類記憶,事件記憶和策略記憶。

兒童會把自己的經歷編成腳本,這樣,他們可以預測以后在類似的情境中會遇到什么情況。比如說,當一個大人問孩子,野營如何的時候,他會回答,"我們醒來,吃完飯,再睡覺,然后醒來,吃早餐。"完全沒有提到野營中其他在大人看來更激動人心的事情,這是因為那些激動人心的事情不包含在兒童對日常活動的記憶腳本中,所以,需要大人提醒,他們才會回憶起那些事情。比如,如果大人問,那么你覺得抓蝴蝶好玩嗎?兒童就可以講述很多和抓蝴蝶相關的細節。

這讓我想起我兒子小學時候的日記,腳本記憶啊。

策略記憶就是有意識地儲存和提取信息的過程,比如記憶電話號碼,秦始皇什么時候統一六國,去迪斯尼樂園怎么走等信息。這個部分的記憶能力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

促進記憶的方法有"復述,組織,提取過程"。

復述就是不斷重復,最簡單的方法,看過天線寶寶的寶寶們都懂。

組織就是把需要記憶的信息分類,組成信息塊。比如我們把一堆單詞分成餐具,交通工具之后,就更容易回憶出來。

提取過程的意思給予孩子更多細節的線索,他們才能更好地回憶出信息來。

記憶能力與兒童的知識儲備有關,在某一領域儲備了大量知識的兒童,就更容易記住這一領域的新的信息。也許,不要把孩子送到超級記憶培訓班,帶著他們讀書,看世界,反而能得到一個敏捷活潑的聰明的大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