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我用麻吉星上了一節二上北師大版第60-61頁的《分蘋果》的研究課。
這次,我盡量把活動環節設置簡單一些,努力做到汪校提出的30+10,讓孩子在課堂上多練習,同時也認真落實王博士之前給我的建議,用計分器來管理課堂,學生答題時先給足夠的時間看題目和思考,投票時,每個同學都要參與,投票環節結束才下一個環節以及用計時器訓練學生同桌交流。
再看我的數據看板,課堂互動、課堂生成、自主活動較上周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本月比較也有很大提升,課堂類型的指針指向已經從之前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移,雖然偏轉的角度還沒有很大,心中還是很歡喜。
同時,我也在思考,如何才算以生為本?只要課堂上多讓學生練習,多上傳學生的作品就可以了嗎?我想答案肯定不全是。
回想本節課,在活動一這個環節,我原設計:
(1)學生獨立分,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計時器3min)
老師巡視指導,拍視頻(拍3個)。
(2)視頻上傳屏幕(麻吉星分享視頻),學生觀看,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挑人回答)。(5min)
引導學生用比較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分的過程和結果。
實際上課情況是,我這邊麻吉星的展示的端口還沒連上,學生已經開始說,老師我分完啦。頓時,我心慌了一下,馬上改變策略,把拍視頻改為拍照,同桌討論由于使用了“同桌A、B各說30秒”的策略,還有點像模像樣,但是在接下來的全班交流環節中,我又回到了傳統課堂模式上,請同學去黑板展示分的過程,還請了好幾個學生。我拍的照片只在后面簡單看了一下,并沒有起到它原有的價值。
或許你會說,不拍照,就這么上也可以,但事實是,幾個同學在上面黑板演示時,其他同學的聽課狀態定會打折扣,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規規矩矩聽講那么久,效果并不好!這不是真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只是部分幾個學生的時間,其他學生呢?
在兩個活動完之后,觀察與發現時,我又沒有留時間讓學生來觀察,說自己的發現,而是直接變成了我說。一個原因是我問了后,學生沒有很快舉手發言,我以為學生不會說。還有一個原因是指令不清晰,當我看到學生沒反應時,就開始自己在那解釋問題,或者提更多問題,讓學生不知該怎么回答,或回答哪個,思考被打斷。
在做練習時,我一次給學生了7分鐘,大多學生能完成書上61頁4個練習題,但也有好多同學在第一題就卡殼了。于是部分學生的7分鐘就沒有有效利用起來。而且在交流中,我也只跟學生討論了第一題,就到下課時間了,其他題目還得另外找時間解決。的確很不劃算呀!
如何才是真正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在與王博士交流中,我找到了更好的答案。
活動一更改設計:
(1)3分鐘計時,看誰找到的分法最多。
此時老師巡視,就有時間拍視頻或者拍照,找到不同的分法,還可以聽聽學生的想法。因為此時學生很想告訴老師我找到了哪幾種的分法。
(2)利用麻吉星展示,分享評價。
學生在關注有沒有自己的照片或視頻時,會更加專注;老師在請作者或者挑人回答,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黑板演示可以直接變為簡單板書即可,不必要一定再重復演示。
觀察與發現更改設計: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圖,或回憶前兩次活動,你有什么發現?計時1分鐘。
(2)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計時1分鐘(小組四人輪流說30秒)。
(3)挑1人,代表小組發言(需說到每人的發現,自己再總結)。
留足夠時間去單獨觀察、思考,再留足夠時間,有效的分享交流,將難題壓力降低,學生討論后也有話可說,自然也不需要老師來替代講。
練習更改設計:
第一題:
(1)計時30秒看題,請學生說要注意什么,理解題意。
(2)學生1分鐘獨立完成,老師巡視拍照。
(3)選2個學生答題投票,根據投票結果選擇講解。
第二題和第三題一起完成:
(1)直接答題3分鐘,老師巡視拍照。
(2)根據學生答題選擇3個投票。
(3)再根據投票結果選擇講解。
第四題:
(1)計時30秒看題,請學生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1分鐘獨立在書上寫一寫、畫一畫。
(3)小組討論自己的方法。(計時1分鐘)
(4)挑人回答。
(5)老師小結。
這樣設計后,學生即便哪里不懂,也能很快在討論或交流中得到幫助,可以比較順利和開心地進入后續地練習中,這樣后面地時間才算真正還給了學生。
總結起來,如何把時間還給學生,不僅是給學生留足夠時間去練習和思考,還得合理設計,精準利用時間,學生才能真正的用到課堂的時間,積極歡喜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習才有效果。把時間還給學生,這只是“以生為本”的第一步。接下來,繼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