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我生活的小城

圖片發自簡書App

陽光瀉了進來,窗戶下剛好照出一個方方的框。尚未睡醒的我掙眼就看到這些金黃的光,都是有生命的東西吧。在這個小城里我有太多的喜好了,它們帶給我快樂的同時我也是在享受,也在更深的融入其中。

聽,又是吆喝聲“包子,新鮮的熱包子”這是每天最早的曲,小城就是被這樣的曲子喚醒了,它抖擻精神,收一些陽光打扮自己年輕的臉,你看,它總是那樣美。街市很熱鬧,我喜歡聽那獨特的聲音。鐵匠鋪里傳來的打鐵聲是小城最原始的聲音,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聽到“哐呲,哐呲”一錘一錘的煅打著。于是,鐵變的不堅強了,它也承受不了高溫的熱,它變形了,從一塊廢鐵變成一把農具,變的更有價值。人群的眾多,將街市淹沒在人流中,這時到處都聽到說話聲,他們在討論這個東西的好,那個東西的便宜。我也會擠在人群里,聽小城街市更深的曲。

聞,就在這個季節,泥土被翻過來了,滿空間的泥香引來大叔精心的耕耘。嗅著它,滿面黝黑也開出微笑的花,在笑,泥土是生命本質所存在的地方。它的香是小城饋贈給我們的禮物,我聞泥香,一片熱熱的心房,就在那泥土的上空飛翔的小鳥也來湊熱鬧了,它們問著花香,這是小城特有的梔子花香。我很喜歡,鳥兒望著大叔的勞動“咯,咯”笑的差點迷失了方向。都說城市好,我覺得不好,就這一點淡淡的泥土香他都沒有。它用所謂的現代化偽裝緊缺失的美好,它沒有小城美,一種自然之態。

看,小橋流水,土墻矮房。每個人家。

習慣一個人走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望向遠去不太清晰的山丘。這時有風,他會撩動我的劉海,我才看清楚它本來的面貌。山頂突起的樹扎在它本不平的背上,根根直立住的是希望,是來年綠意更深的保證。那遠山,年輕的叫人心疼,就是因為綠意的隆重。應該說,那山不巍峨,但,美。

挪動雙腳繼續行走,我聽到流水聲,對,是流水的聲音。小橋還是多年前架上的水泥板,橋下的水急速流進下一個池塘,濺起的水花落在我的臉上,嘿嘿,它讓我很清涼。砸下去的水和池塘里的水交在一起了,白白的浪翻滾著,這也是小城的精神,不停息的運動,更新。一座池,養大了人家。小城也是依水而建,它有個好處,某某深的夜晚,你會聽到水在談話,談它們悄悄話。

每戶人家的房,都圍在一起,兩排泥磚瓦房,山墻的頂上是用瓦做的脊,它們翹起來朝這東方。瓦礪有序的蓋在上面,塔成溝裝,似魚鱗但更富有層次感,像羽毛,但更加的莊重美麗。屋檐下是孩童的天堂,看,他們都坐在了地下玩石子,童聲歡愉,小城也被這童聲所陶醉。

我喜歡站在我家的樓頂上,看池塘,看菜園,看人家樸實的笑,看楊樹梢長在我的腳下,很幸福,這是小城最無私的地方,生活在這個地方又能年輕了幾歲。都說孩子是村落的靈氣,他們的一舉一行都能將小城激活。我在城市居住時,我也看過城里的孩子,他們的面貌翻譯不出快樂和笑。小城不一樣,他的子女都知道怎樣去歡笑。

那天,我看到隔壁小孩光著屁股而且滿身泥巴,我知道那是因為他家在栽秧,他在田里翻滾了起來。但是我很喜歡這樣的,沾滿泥土純正的味道,是每個孩子,大人都需要的,它就是一次洗禮,一次不羈的蕩。而城市的孩子沒有這福氣,水泥路早已讓泥土硬化,覆蓋的不是寬敞平坦的公路,是扼殺泥土慈母般無私奉獻的刀。所以我不喜歡城市,因為它沒有雨后干凈美麗的土。更沒有每天孩子快樂地笑到抽筋的地方。

小城不忙碌,快節奏的步調在這里不需要。每天,男人女人很輕松的生活,他們我看更是享受。

后院的葡萄還未成熟,西瓜扒在地上開著花,我問奶奶,什么時候自家的西瓜會熟什么時候我也能吃到紅紅的葡萄。這片肥沃的土地養肥的植物更養好了人家。

公雞又報曉了,各家煙囪飄出第一次炊煙。那絕對是不一樣的景色,他是植物奉獻自己的見證。你看,青色的身影如龍騰飛在還沒醒透的天,人家已經燒好了早飯,它很簡單,——稀飯,鹽菜。我看到它我又很喜歡,家鄉的米做成家鄉的飯,飽飽的吃上一碗。沒有城市的匆忙更看不見彌漫的緊張。

灶臺上的余熱加溫了天,于是它很亮了。

我走在小城的主路上,看出人家的和藹。那位奶奶著灰色外褂映襯她健康的身體,銀絲盤在一起反感覺她年輕的一些。她說,小城美,城里的人家才更美。熱愛這地方,他們都是親人。是呀,樸素,憨實的人家。真誠,善良的人家。

那個奶奶是村里的寡婦,無兒無女在身邊照顧,人到晚年了,各種心情漫了出來,從眼里流露出不舍。奶奶,你在擔心什么,舍不得什么呀。孩子,舍不得親人呀,你看奶奶多幸福,我這么多的兒女,還有像你這樣的孫子,如果奶奶走了,會心疼的。奶奶不心疼我知道奶奶會更健康的生活的。奶奶笑了,是那樣的慈祥。是呀,她不孤獨,她生活在大家庭中是里面很重要的一員。

大娘,這是昨天殺的豬,這塊肉您老拿著吧。村頭的王叔給奶奶送過來一塊肉,新鮮的顏色,瘦肉多肥肉少。知道人老了不能吃肥肉他選了一塊好肉給奶奶。“大侄子,你給大娘了你還有嗎,這么大一塊,大娘吃不完的。”“嘿嘿,大娘放心吧,一頭豬肯定有很多的,你老就拿下吧,吃不完就腌著慢慢吃。”“好,大娘就拿著了。那就好,我先回家了,給別人家也送點肉。”

奶奶對我講她原名叫崔英,不是這座小城的人。那年逃荒到這里,好心人看到他可憐就救助了她,還給了她一間房子,她才能活下來。她說小城里的人都很善良,沒有歧視和厭惡她,甚至各個方面幫助她。初到這的那幾年里基本沒有認識的人,就一個人躲在屋里。后來有人找進們和她說話,還叫她出去和城里的人一樣。她慢慢的試著向那樣做,看到他們對她親切的笑,也看到他們誠意接受一個陌生人來做鄉親。漸漸的她拋開了所有把名字改叫王英,完全成為小城的人家。每到逢年過節甚至是平常各家都會想到奶奶送她很多東西。天熱了,他們弄過來風扇,天冷了他們做件厚厚的羽絨服,她對他們說不必這樣,她生活很好的。可是他們都說,大娘,這也是一份親情。

小城風吹出新生的太陽,看,多么燦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