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就象系在孩子身上的學步帶,一頭栓著孩子,一頭由父母緊緊的拽著。
孩子拼命的邁著步子往前掙,父母生怕孩子掙脫后摔倒。學步時雙方都需要,成為愛的一種表現(xiàn)。
隨著時間加長,父母漸漸形成了拽住孩子的習慣,沒在視線內(nèi)便感到不安,時刻關(guān)注著拽著才會放心,才會有踏實感 。
另一頭的孩子即使已經(jīng)學會走路,也已養(yǎng)成了向前沖的習慣。孩子在悄悄的用力掙,父母始終拽著不想放手。這種愛的感覺繃得越來越緊。
孩子讀幼兒園時,哭著鬧著都要爸爸接送,媽媽或外婆送都不行。爸爸工作相對忙些,于是外婆想辦法利用接時只是一個,孩子沒有更多選擇,加上食物的不斷誘惑,得到了孩子接送的許可權(quán)。后來的幾年中,基本都是外婆接送。
偶爾,父母去接,回到家后,總有些生氣的樣子。外婆悄悄問其原因,說父母不給他買吃的。于是一陣好哄,最終以明天外婆接送達成協(xié)議。
年增個長,小學二年級時,他說自己長大了,也認識路了,便不要任何人接送。形成習慣的父母始終不放心,依然不肯放手。總是遠遠的關(guān)注著,為了發(fā)生意外時第一時間沖上去。
如今,孩子已有十二,感覺拽著的學步帶,變成了拽著風箏的線,越放越遠,越來越繃得緊。父母感到越來越慌。孩子感到牽絆,越來越使力,想要掙脫。雙方矛盾的鴻溝越來越深。
父母要他做的事情,他完全反著來,不惜登鼻子上臉。唯有同學朋友的話,即使是錯的,他都認為有理。呼朋引伴是他最擅長的事,成天帶著幾個伙伴,上串下跳,唯我獨尊,甚是歡愉,樂此不彼。
于是,父母在無法之中尋求法,經(jīng)幾番求助與學習。雙方坐下來,商量解決。最后達成:父母只管付出與欣賞,孩子只管自主向前,獨立承擔。
此后,孩子每周回家兩天,陪他做做作業(yè),逐一檢查一下,交流一周的所見所聞所想,讓孩子發(fā)表一下他對學習的看法,喜歡的科目,不喜歡的課題,最后給些鼓勵或建議。孩子 也樂于享受這最后的決定。
欣賞成了父母常常關(guān)注與期盼的事,欣賞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成績一次次的提高,自由、陽光圍繞著孩子。父母滿足的把笑容收在心底,讓它從心底高興出來。
孩子不斷的優(yōu)秀常帶給父母情感的滋潤,所以父母習慣的享受著。當有一天滋潤遲到時,象沒有水的稻田,產(chǎn)生的裂口。
偶有一兩次,盼孩子考試的成績,比正常情況稍晚兩天,心中便有太多的不適。
猶如第一次寄出的情書,包含著對心儀女孩千百次言行舉止的分析與自戀式回憶的自我判斷,無數(shù)次的糾結(jié)后,最后鼓起勇氣決定寄出這份承載著的男孩第一次心跳的期望,煎熬著,胡思亂想著等待女孩最后決定。
心象懸在半空中,因為懸著,有些寒風吹著的痛,因為懸著,有些擺動著的慌。拉扯著腳步來回機械的踱著,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目光不時關(guān)注信息端,看看有沒有讓心落下來的褥墊。
習慣的力量真是不小,它能讓人滿身榮譽,龍袍加身。也能讓人飽受折磨,心慌失眠。對孩子關(guān)注太多,期望太大,一紙成績都會拉扯著父母 的神經(jīng)。
付出與欣賞越多,想要看到結(jié)果的欲望就越大。每次一點的進步,便會激起下次又進步了多少的欲望,慢慢地欲望撐大了。
雖然心想如果沒有進步,通過分析,找到原因,制定方案改進,但依然期盼早些知道結(jié)果。就這么一點事,居然能讓父母如此之慌亂,無所事從。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自己不住的搖曳。
把這搖曳的心情攤開在紙上,一點一點尋找它的瑕疵與毛病,找出究竟哪一根弦讓自己不適,不能自控的原因。
原來,這就一切源于學步帶的情結(jié),還是想拽著舍不得松手。雖說好只是付出與欣賞,但還是情不自禁想要緊緊拽著。
我知道這情結(jié)已被證明了不好,可哪個父母不是在經(jīng)常犯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