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作了2年,我發(fā)現大部分女生其實過的挺不容易的。
在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我的家庭已經為我這個女孩子確定了一個被世人認可的成功生涯。基本上,我按照這個設定走,最終會通向“幸福的羅馬”。
我小學里是班級里的經常性第一名;
中學最好的成績是年級第七;
高中開始學習退步,叛逆的意識萌生,最終只考了一個大專。
我在親戚鄰里里失敗了,因為在我的家鄉(xiāng),大專不能稱之為大學。
期間鄰居的孩子年年在班級前五,復習了一年上了一個很好的二本,讀了畢業(yè)能做老師的師范大學。
而我,即使大學專業(yè)順從了家人,學了醫(yī)科,最終實習8個月面對實際醫(yī)院的環(huán)境,我無法說服自己的內心,就這么在一個科室,或者一個住院部度過自己整個人生。
我自己來了到外地,從事了文字工作,變成了一個小編輯,成為了親戚口中的打工者。
02
在我去外地的第一年秋天,鄰居孩子在家人介紹下,和本地醫(yī)院的一個醫(yī)生訂婚了,那年圣誕節(jié),結婚了,我是伴娘。
做伴娘那天,我看著這個一直被我當做榜樣,或者前進的旗幟的女孩子,有點恍惚。我忽然想起高二夏天她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我要在30歲的時候環(huán)游世界,單身匹馬闖天涯。
那天我問她,你怎么結婚這么早啊?
不早啦,都25歲了,再不結婚,到了30歲就是圣斗士了,我媽說那個時候還哪有得挑啊。
是啊,大家都是這么說的,也都是這么過的。在我們家鄉(xiāng),女孩子過了25真的屬于晚婚了。
可我為什么就不想按照他們規(guī)定的路線走下去呢?
一成不變的生活,可以網住不愿意去拼搏的姑娘,卻網不住覺醒了想出去看看這個小世界的女人。
03
我第一次合租房里的室友,有一次在衛(wèi)生間里小聲啜泣著,電話里呵斥的聲音超大:你都在外面幾年了,都多大了還一個人,到底要混到什么時候才能安心回家結婚,這么大了,別讓我和你媽為你操心了。
大學考研了的室友,剛一說出自己要考研的決定,男朋友就和她攤開了說:你現在22歲,考研,再讀研究生,畢業(yè)了再工作2年,都要30歲了吧。我,我家里,都等了不了那么久。
就連我自己的親姑姑,都在耳提面命的對我說:千萬不要30歲之前還沒結婚,連結婚對象都沒有。
30歲,對女生來說,仿佛是一個魔咒。這個社會對于30歲女性異常的苛刻,判定未來30歲的你活的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的最重要指標就是:結婚,一個穩(wěn)定悠閑的工作,一個事業(yè)有成的老公,一個可愛聰明的孩子。
賢惠的妻子,孝順的女兒媳婦,溫柔的媽媽……
沒有一個,是你自己,帶著你的名字。
按照世俗規(guī)則生活的人,也總想讓其他人這樣活。就和結了婚的人,總愛給其他人介紹對象一樣。
可我根本不想活成他們的樣子。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活的和別人不一樣,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04
《歡樂頌》第一季的時候,樊勝美說的一句話很對:在大城市打拼的女生,最重要的不是愛情,而是工作,只有工作才能讓你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
可惜她第二季用了整整幾十集才又重新活明白。
我大學的時候沒談過戀愛,結果被所有同學嘲笑拿來當談資,大學不談戀愛不是浪費了嗎。我不聽從家里安排進事業(yè)單位也腦子不正常……
一開始還能有心情解釋一下說明自己的想法,后來我直接和經常說這些話的人不來往了。
人生就像是一條標記了公里數的公路,軌跡和長度清晰分明,總有許多人喜歡在不同的里程上標記上符號,寫滿在到達這個地點需要做到的事項。
可明明后面還有許多路,路兩旁還有許多未曾見到的風景,我為何就要急急忙忙做完所有旁人設定的事情就此止步?
我在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情,這由我自己決定,不由你們的口舌判定高下。
對于自己的未來,應該如何過,由你的心決定。無論30,40,還是50,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你我要活出來的,不是30歲的自己,40歲的自己,50歲的自己,而是你,只是你。
PS:你現在想做什么,哪怕只是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