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鐵出站口,小露的媽媽和爸爸翹首以盼,留學英國的女兒,終于放假回家了。
一年的時間,女兒不在身邊的日子,媽媽對女兒的思念,它揮之不去,它盤旋在媽媽的眼前,縈繞在媽媽的耳邊,沉淀在媽媽的心里。
女兒不知道變了樣沒?
高鐵到站,只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女兒右手拖著一個白色旅行箱,左手提一個手提電腦。上身著一件海藍色短衫,下身黑色西褲,一雙棕色尖頭皮鞋,從地鐵的扶梯口,款款向父母走來。
一眼見到爸爸媽媽,女兒飛快走出檢票口,放下行李,高興的飛到父母身邊,擁抱一下,開心的叫著“爸爸、媽媽,我回來了”。
媽媽打量著女兒時尚的打扮,精致的妝容,心里默默在想,咱女兒不僅接受了西方教育,也接受了西方的禮儀文化。
為了給女兒接風洗塵,父母邀請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媽都來聚餐。在席間,一家人談女兒在英國的學習情況,其樂融融。
這時媽媽近距離看一下女兒,發現她今天特別漂亮,臉上略施粉黛,鋪了一層淺千的粉底,淡淡的峨眉經過描繪,眼睛帶了美瞳,紅紅的嘴唇。化妝以后,女兒更漂亮了。
媽媽想,現在的年輕人比較講究外表形象,不同于自己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生活質量沒有要求,也不懂的梳妝打扮,修飾自己。什么描眉、口紅、粉底,從來沒有用過,也不會用那些東西,天天都是素面朝天。
有時候,路上碰見那些花了妝的小美女,就會想,這樣每天描眉花臉,要浪費多少時間啊?
這也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溝,出生在不同的年代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具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在媽媽看來,女兒還在讀書,是一個學生,應該穿著樸素大方,不應該描眉化妝。
媽媽想找機會說服女兒,她耐心的跟女兒說:“你現在還在讀書,學生以干凈整潔為美,最好還是不要化妝”。
女兒不耐煩的看了一眼媽媽,不滿的說:“90年代的女孩子都化妝,現在不是你們那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了,化妝是對別人的尊重。在國外,一個女孩子不化妝是不出門的”。
媽媽不相信,企圖繼續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女兒:“你現在時間有限,早上起來,要多讀書,化妝太耽誤時間了”。
女兒有些生氣的對媽媽說:“你總是以你的生活方式來要求我,我就是我,我不是你,我不要活成你的樣子,我今天一回來,你就批評我!”說完這些,就低頭委屈的抽泣起來,端著自己的飯碗,就要轉身離開飯桌。
舅舅發現氣氛有點不對,他趕忙起身打圓場,示意姐姐別做聲了:“小露剛回來,先吃飯,說點別的吧,化妝的問題,你們母女下次再辯論吧”。
媽媽欲言又止,心想我可是為了她好,難道我說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