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品牌五年計劃【12】元媒體理論和流量循環模型。2021-11-02

7、元媒體理論和流量循環模型。

華與華的傳播思想,深受麥克盧漢影響,他的《理解媒介》,我讀了至少六遍,并且對他領銜的媒介環境學派所有翻譯成中文的著作,都讀遍了。有人說華與華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營銷傳播理論。本土生長不假,哲學根基是中國的,但思想體系是全世界一樣的,就像數學,不存在中國的數學和西方的數學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個學科,沒找到真理,就各有不同;找到了真理,就都是一樣的,只是那一個理。

孔子說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做學問,要找到自己的宗師。因為所有我們研究的領域,前人都耕耘過很多遍,我們只是重新發明,重新學習,重新組合,自己知行合一而已,如果認為自己有什么新思想,無非是讀書太少。古人什么都知道,如果說我們知道什么他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我們知道他們,他們不知道我們而已。

我曾經畫過一張“華與華方法先賢圖”,算是我們學術上的“列祖列宗”,就經營哲學,我以孔子、孟子、王陽明、孫子兵法為宗;就企業戰略,以科斯、德魯克、熊彼特、邁克爾波特為宗;就營銷傳播,以弗洛伊德、榮格、巴甫洛夫、華生、麥克盧漢為宗。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又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我受他的啟發,結合華與華自己的實踐,提出元媒體理論:

營銷傳播的傳統理論,基于一個前提:將商品信息通過媒體傳遞給人。一頭是商品,一頭是人,中間是媒體。但是,商品和人,本身就是媒體!華與華稱之為元媒體。

商品作為元媒體,商品即信息,包裝即媒體,要通過創意設計,開發放大商品的媒體功能。人作為元媒體,關鍵是發動播傳,實現“人傳人”。

在商品和人之間的,那些需要花錢購買的媒體,華與華稱之為延伸媒體。這來自麥克盧漢的話——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們一說推廣,就在延伸媒體上下功夫,花大價錢投資,卻沒有對元媒體進行任何規劃,這是普遍的問題。


舉個例子,當初加多寶租賃了王老吉品牌,投入巨資打廣告豪賭,獲得了成功。但是,對商品的元媒體——包裝——卻沒有任何規劃。如果加多寶設計一個“涼茶先生”形象,這個涼茶先生的商標權屬于加多寶,在數十億的廣告中,以涼茶先生為主角。如此,不用多花一分錢,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資產。當廣藥要拿回他的孩子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有加多寶的一半,談判的籌碼就不一樣了。如果談判破裂,涼茶先生還可以出現在加多寶涼茶包裝上,投資風險也將極大地降低,或許第二次也能賭贏。

對元媒體的無知,是一種重大的理論缺陷。加多寶王老吉的例子體現了對商品本身作為元媒體的無知。更多的現象,是體現在對“人”作為元媒體的無知,我接下來還會講到。

商品元媒體,對于消費品來說,是包裝;麥克盧漢說:“商品即信息。”精辟!華與華加了一句話:“包裝即媒體”。下圖展示的洽洽每日堅果在華與華設計前后的包裝,在華與華前,就是完全放棄了包裝的元媒體功能;華與華后,就是把包裝的元媒體功能開發到運用到極致。


很多包裝設計的問題,都是信息不夠。設計是為了和購買者溝通,你都不提供信息,怎么跟人溝通呢?但是,就華與華設計的洽洽包裝,還是有人反對,認為左邊的包裝更“上檔次”,而且特別反對我們設計的紅色斜拉綬帶,認為太LOW。這種心理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你越是不言不發,對人愛理不理,你就越“高檔”,反之,越是熱情,話很多,就越“LOW”。

我想起有一次我和一位著名企業家飯局約見,我根據華與華方法——提前到是準時到的唯一方法——提前到了。我到了飯館樓下之后,介紹人說:“華老師,我們等一下,等他到了我們再上樓。”我問為什么呢?他說:“這樣顯得咱們比較有身價。”我說,我沒那么自卑,我約任何人見面,當然都要盡量先到,他到了,我下樓來接他才更有禮貌呢!我要什么身價!我缺嗎?

一些對設計的討論,大概也跟這種吃飯應該誰先到的小心眼差不多。所以,我說我如果不能先成為弗洛伊德,就做不了策劃大師。因為人們可憐又可笑的心病太多!

椰樹椰汁的包裝,是把包裝的元媒體功能發揮到極致的標桿案例,我實在是佩服!這也是被所謂“設計界”詬病最多的包裝。因為“設計界”不懂設計。

商品元媒體,對于門店來說,是店面,包括店招、店面和店內。華與華服務的連鎖店客戶非常多,大概總門店數量有超過5萬家。我看發展趨勢,過不了幾年就超過10萬家了。所以我們對門店的元媒體開發有非常多的經驗。連鎖店企業的元媒體本能和經驗往往不如快消品企業。因為快消品企業在別人的門店做生意,每一個位置都寸土寸金,機關算盡。而連鎖店企業呢,整個門店都是自己的地盤,反而不敏感。在本書后面的門店持續改善部分,我會有很多這方面的講解。這里先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就是蜜雪冰城的門店在華與華前和華與華后的對比圖:


華與華前的門店,是靜默無聲,不發一言;華與華之后,就熱情似火,連珠炮似的在對消費者說話。前者完全放棄了元媒體功能,后者把媒體功能運用到極致。

華與華要求所有設計的東西,都要“可言說”,一定要能用口語描述出來。比如蜜雪冰城之前的品牌標識,就不可言說,華與華設計的,就可以言說:“一個披著紅斗篷的雪人,帶著王冠,手拿權杖,權杖頭是一個冰淇淋。”可以言說,才能被轉述;能被轉述,才能發揮出另一個元媒體——人——的傳播功能,才能形成播傳。

作為元媒體的人,包括三個群體,一是我們自己和員工,二是消費者,三是所有人。首先咱們自己是媒體,不僅僅是企業家IP,所有員工都是媒體。所以,我們的廣告語,必須是自己人愿意說的,在工作中說了對他有用的,他才能發揮元媒體功能。其次,是消費者,華與華方法消費者的四個角色理論——受眾、購買者、使用者、傳播者——關注的是發揮消費者的傳播者功能。還有第三個群體,就是所有人!不是我們的消費者的人,我們也要對他們傳播!因為他們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元媒體,而且是免費的。

不是漢庭酒店的目標消費者,他也會替我們傳播“愛干凈,住漢庭”;不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目標客戶,他也會替我們傳播“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不是蜜雪冰城的目標消費者,他也會唱“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所以,對目標消費者傳播,是營銷傳播理論的重大缺陷!

我們一定是對所有人傳播,如果勞斯萊斯只有開勞斯萊斯的人知道,就沒有人愿意買勞斯萊斯了。華與華也不能只對企業家群體傳播,而是要對所有人,特別是要對少年兒童傳播,因為他們不僅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元媒體,而且是為我們的下一代培養客戶。

人們把廣告分為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本質上還是心理問題,是一種貪心帶來的短視和近視。很多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都是心理缺陷和人格弱點而已。

由于運用“人”這一元媒體,我們也就改變了流量漏斗模型。華與華認為,流量模型不能是一個單向的漏斗,而是一個循環放大的生態。這就是華與華流量循環模型,如下圖。不管他是不是我的消費者,不管他是否購買,我都要把他轉化為我的傳播者,把流量循環再倒上去。下一節,我們就講講華與華方法的流量結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