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p>
——徐志摩
今天上午四小時車程,我們由牛津來到了劍橋城。與牛津(Oxford)相比,這里沿路多了許多松柏樹林,而整個牛津城則巧妙地布局在自然中,仿佛在風景中,在畫中,氛圍更加親近自然些,當地人對自然所產生的敬畏之心更融化在一草一木中。
穿過一個大橡樹林,左邊漸漸顯出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尖頂與輪廓。不錯了,那詩人早思慕想的地方近在眼前了。快快收拾好書包,就聽到導游露娜說道:“好了,各位,現在你們左邊,就是康橋了?!?/p>
穿過幾條小徑,便是一座拱橋了。拱橋不打,下面的康河流過時發出的嘩嘩水聲,與天邊時不時傳來的歐雁悠長綿遠的歌聲相伴著,鋪成了來時的路。
英國的學生一年有三個學期,我們寒假,他們還在上學期間。但令我困惑的是,這里并沒有多少人呀,除去城中的行人與游客,校內的學生便少之又少了。我猜測是否因為:凡是英國有名的學府,都會用相同的學習體制,一個導師只教一到兩個學生,故而我們見到的學生極少。
學校很大,現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四處可見。鐘聲一響,已是下午一點了。環繞著劍橋一圈的康河上,還有人在撐桿劃船。聽向導說康橋每年總會舉行幾場劃船比賽。望著眼前靜靜流淌的河水,仿佛能聽到人們歡聲助威的場景,水嘩嘩地激起歡樂的淚花,蕩漾著人們的笑容,充斥這歡樂的笑死......沿著河邊,心頭又浮現了《再別康橋》中的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望向河的對岸,是綠油油的寬闊草地,微風怡人地拂著。古色古香的教堂與風格各異的學院,就是在這里,竟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引領時代的偉人們:培根、凱恩斯、徐志摩等文學巨匠;吉爾伯特、牛頓等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沁人心脾的果木清香遠遠傳來,走著走著,不覺背后的影子拉得很長了。一切都籠罩在傍晚的霞光下,一半閃著亮,一半匿了影......
原來,徐志摩與我們一樣,都只是康河邊的過路人,千千萬萬個與我們一樣的人,都曾在一棵樹前停步。歲月飛逝,不變的只有這一條穿越時間與生命的河......
簡書作者:熊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