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也是重九,與兒子為伴,騎著各自的愛車,去18公里外的老家。看看老家的莊稼地和果園,看看新鋪的鄉(xiāng)村柏油路,再看看揮灑過青春汗水的村小學、鎮(zhèn)中學。時過境遷,尋一尋根,找一找初心,不禁感慨萬端!
01
那座舊磚窯,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在那里,我和學生一起畢業(yè)合影;在那里,我和樹中老師直吼《黃土高坡》,在那里,和志海、吉國、貴元一起踢足球、打籃球。村小前幾年已撤并,眼前是房屋廢棄,雜草叢生,部分改成了農(nóng)田,一片寂寥滄桑!
走在田間新修的馬路上,看田野里勞作的場景,我想起了淳樸善良的老鄉(xiāng)……
一天早上,我走進教室,上語文課。突然發(fā)現(xiàn)教室的前排,坐著一位家長,是郭建華的爸爸。哦,我記起來了,前幾天,我對學生說:你們快畢業(yè)了,部分家長對學校不太了解,對你們學習也不太上心,家長有空的話,可以到學校看看,也可以進教室聽聽課。
真有家長來聽課,我感到很意外!郭爸爸說:我想了解兒子的課堂情況,就進來了!我說:你就坐那個凳子上,聽聽吧!
這一節(jié)課,我有些緊張,他聽得很認真,還不時的看看同學們。他是個爽快人,下課后,我們有了簡單的交談。他說不放心兒子的成績,對我這個年輕老師也不熟悉。今天聽了一節(jié)課,就放心了!
工作近三十年,家長主動進教室聽課,這是唯一的一次。父老鄉(xiāng)親的淳樸和真誠,對孩子的關(guān)心和榜樣,對我的肯定和信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
02
那個舊磚窯,讓我想起了孩子們的勞動場景,是在校園里……
炎炎烈日六月天,孩子們干得熱火朝天。有拉著架子車的,有拿長的鐵锨的,將十多噸的哈密煤,運到操場中央,再分成兩大堆。學生分兩組后,勞動競賽開始了,先用鐵錘把煤塊錘碎,再拉來舊磚窯邊的黏土,與煤摻和拌勻,把水澆在煤堆上面,反復的摻拌均勻。這過程是復雜了些,勞動強度也很大,但對農(nóng)家子弟來說,都是輕車熟路。我和一男同學,各負責一組,用模子磨成長方形的煤塊。一天工夫,整個校園都是黑黑的、整整齊齊的煤塊,沙場秋點兵,好壯觀啊!
那些孩子們也就十二三歲,但他們知道,自己是最高的年級,畢業(yè)時該給學弟學妹做點奉獻,所以不怕臟,不怕累,爭先恐后,汗流浹背,勞動就成了一種享受!
勞動結(jié)束,他們自帶面粉、西紅柿,茄子、辣子、葫蘆,再摘些學田地里的其他蔬菜,還有我拿來的大肉。繼續(xù)分工,男同學打掃勞動戰(zhàn)場,女同學下廚燒火做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他們吃的很香,很開心,這是一節(jié)生動的生活實踐課。
過兩天煤塊干了,再搬運到學校倉庫里。那時條件差,套爐子是個技術(shù)活。要用磚窯的黏土,加上鹽巴和豬毛,爐灶里面要上大下小,學校的爐子都是我和他們一起搗弄的,熟能生巧,后來我居然成了套爐子的能手。
當時一個班,也就二十來人,學校雖然破舊,但同學們單純真誠,懂得珍惜,知道感恩,以苦為樂!
03
我們繼續(xù)驅(qū)車前行,距村小學5公里,是我94年工作過的鎮(zhèn)中學。學校還是過去的規(guī)模,面貌已經(jīng)煥然一新,操場南邊的人民劇場,校園中央的逸夫教學樓,東面的學生宿舍,還有西面新修的餐廳。
十多年沒到這里,內(nèi)外的草坪還有些綠意,松柏都高過了樓頂,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個角落都有美好的回憶。想到這里從早年的平房,到后來的樓房,再到現(xiàn)在撤并為小學的經(jīng)歷,想到這里我品嘗了工作的酸甜苦辣,也收獲了朋友情、師生情,唏噓不已!
剛到中學,擔任初一班主任。學長告誡我,一定要關(guān)心學生,要帶好班,要帶出成績,才能有你的立錐之地。他還說,英語是農(nóng)村學生弱項,要抓好。照他辦法,我上好語文課同時,堅持早晨6點半到教室,組織學生讀英語記單詞,堅持了兩個月,同學們也習慣了。英語老師,由于參加轉(zhuǎn)正考試,耽誤了好長時間,期中考試后,同學們英語都在90分以上,班級成績也是年級第一,這讓他非常吃驚。
初中工作了11年,我忘不了長政好老師、玉鵬好同學、志軍好朋友對我的幫助,他們讓我學會了如何帶班上課,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提高教學教研能力。
記憶中的集體活動,我班始終是最棒的。那年大合唱,指揮是假小子陶艷梅,她干脆利落,滿堂喝彩,她現(xiàn)在都已是出幾本書的博士了。還有女班長李玉紅,她能說會道,豪爽有主見,有組織能力,那些年學校勞動多,她安排的井井有條,每次都能圓滿完成任務(wù)。后來,她外出打拼十多年,現(xiàn)在是商界女強人……
看到已是樓房的辦公室、教室,好多當年土壞房里的校園生活,都歷歷在目!
04
2000年起,學校新修教學樓、宿舍樓,后來又修餐廳。后續(xù)工程是復雜的,也是辛苦的。學生們進行環(huán)境整治和室內(nèi)布置;墊土、植樹等技術(shù)性的活兒,都是老師們在節(jié)假日,親自動手完成的,這樣堅持了大概三年時間。
我最后一次參加學校勞動,是在05年秋開學前幾天。縣城要翻新解放路,路旁人行道的磚要換,城建部門將舊方磚援助給學校。我是校辦主任,就帶領(lǐng)一些老師和民工,將方磚搬到農(nóng)運車上,再運回學校。為不影響第二天施工,整整一晚上沒有休息,十幾車方磚,裝車和卸車是非常辛苦,但大家想到學校資金難處,為了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很辛苦但毫無怨言。
餐廳修好后,我只吃過一次飯,幾天后就接到通知,調(diào)我到縣中學。據(jù)說,方磚全部鋪在餐廳前,可惜我沒有親眼見到。
過去在鄉(xiāng)村工作的16年里,我收獲頗多;今天目睹這十多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我感受頗深。當初村小學和鎮(zhèn)中學籌建和竣工,不少材料都有我起草,記得有這樣幾句:美不美,山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這也許就是我這個游子的故土情結(jié)吧!